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知 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只带了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着,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的草堆后,静静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在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地,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也不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似的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瞎子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声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到有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来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力气,坐了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飘荡如纱。
那人静静地听着,末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睛,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你的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世界上,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流着泪喊,不再哑着嗓子。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又悄悄放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在中途盗取吗?唉,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能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了。”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声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着,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声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他在歇宿的地方留下食物,被人看成是“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而他只是摇头叹息。这是小说留下的悬念。
B.女孩离开后,他也悄悄地走了,又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说明他不想给女孩增添麻烦,体现他对人事、社会的洞察。
C.他虽然是个瞎子,却知道弟子的所想所做,但并没有说破且一如既往地养着他的弟子,最主要是为了维系师徒的关系。
D.弟子多次向师父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未果,放火烧了师父的茅屋以泄恨,表现了弟子的自私、丑恶和凶残的本性。
E.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开合有度,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结局出人意料,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小题2:文章以“知音”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二胡声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那样给读者以希望。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
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
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种智慧。
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中的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给人以温暖”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B.优秀的作品能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
C.巴金从中国人新文学那里得到温暖,他又通过他的作品温暖了别人。
D.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纸媒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是目前文学的三种主要形式。
B.在商品经济社会,传统文学不如网络文学更容易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
C.铁凝主张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而她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
D.从作家群体来看,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温暖这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所以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给读者以高品质的温暖。
B.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不能靠离奇的故事情节、传奇式人物和实验探索来赢得读者。
C.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能给人温暖、温情和柔软。
D.只有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家知道,噬菌体是一类细茵病毒,可通过细菌滤过器,有裂解细菌的作用,并在医药上得到了实际运用。蛭孤茵与噬菌体有些类似,它也有这样的功能,并具有一般细菌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但它不是病毒。常居于污染水域之中,所以人们有可能扭它作为一种生物因子应用于水源自净或净化污水方面。
一般说来,寄生细菌在自然界的传布,能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病害,给农牧业遣戍损失。但它们的生命话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粪寄生细菌——蛭孤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蛭弧菌一般分布在土壤、水域及畜禽肠道中,特别是污水环境分布得最普遍;相反干净的井水、泉水往往不易找到它们。
蛭弧菌不仅对某些藻类有裂解活性,而且对某些致病茵特别是革氏阴性细菌更有强力裂解作用。当这些病菌处于对数生长时,其裂解活性最强也最有效。这与茵龄也有一定关系,最适菌龄为10小时。蛭弧菌的活性还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困素。它自己生长所需逢温为30℃-35℃,超过42℃-45℃即停止生长,水温在26℃~38.5℃时净化力相应提高。化学药物也会影响蛭弧菌的活性。
小题1:对蛭弧菌与噬菌体类似之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病毒
B.可以作为生物因子
C.通过细菌滤过器
D.常居于污染水域中
小题2:“它们的生命活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类寄生细菌——蛭弧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蛭弧菌是一种不一般的寄生细菌。
B.寄生细菌的生命力靠蛭弧菌寄生和维持。
C.蛭弧菌侵入并寄生于寄生细菌。
D.蛭弧菌对寄生细菌产生破坏作用。
小题3:对蛭孤菌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消灭病原细菌
B.净华污水
C.消除藻类危害
D.改善生态环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揭开人类对彗星恐惧敬畏之谜
纵观历史,彗星被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看做死亡、罪恶的象征,人们对它们怀着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预兆”、“宇宙威胁”的称谓,甚至被当做灾难预兆和上帝信使。彗星为何会变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天体?为何众多文化对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惊恐。
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间,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依据这种规律性,科学家绘制出一个个星座。与这些天体相反,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这使得许多文化的人们认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了出来。
上帝究竟想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例如,在一些丈化看来,彗星尾巴的外观看~-t-像女人的头部,身后披着瀑布般长发。据说,这个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还有人认为,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烧的宝剑滑过夜空,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不仅彗星的外观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古代传说对人类对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无论何时靠近地球,都会带来破坏、风暴和严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
彗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各种传说和神话。纵观历史,彗星总是同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联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祸首。古罗马人记载,在凯撒遭暗杀当天,彗星活动频繁。在英国,黑死病的爆发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头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记载,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野蛮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被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
然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却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如果不是中国古人喜欢一丝不苟地对彗星的活动进行跟踪记载,人类也许永远无法对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西方天文学家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出现、轨迹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记录。
研究人员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国汉代的彗星地图集,上面将彗星描述成“长尾野鸡星”或“扫把星”,并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尽管中国人也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他们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真实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多数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惧感,不过从好莱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
虽然彗星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学方法已帮助减轻了此类担忧。正是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与恐惧抗争。正是科学和理性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学和理性将揭开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1:对“彗星令人惊恐敬畏”的原因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科学家可以据此绘制山一个个星座:而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
B.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出来。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懂得了上帝向人们传递的不祥信息。
C.彗星尾巴的外观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彗星的外观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对彗星外观的种种解读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D.正如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这些烙印使人们对彗星心生恩惧。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瑞士、古罗马和英国,因为活动频繁期与一些历史时间的巧合,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凯撒遭暗杀…黑死病的爆发”的罪魁祸首。
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大,彗星的山现被印加人视为皮萨罗剑米的预兆,两个并无关联的事什,因为无知和恐惧,被联系在一起。
C.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人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
D.科学和理性自古以来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彗星,也止是科学和理性揭开了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3:依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不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是最受尊崇的大体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彗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
B.中国古人绘制的彗星地图集,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说明他们对彗星的观测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
C.从好莱坞剑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这说明对彗星的认识虽然日趋理性,但恐惧并非依靠科学就可以消除。
D.科学和理性从占时起就引领者人们对抗对“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的彗星的恐惧,随着这种恐惧的消除,科学和理性也将就此完成它的使命。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