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特定教育原理 ?
A.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B.这些原理就可以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C.就可以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用那些原理
D.这些原理就可以设定在培养目标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原句的主语是“我们”,主要意思是“掌握原理……运用原理”,B、D两项的主语是“原理”,可排除;C项是“在目标上用原理”,只有A项的主语与原句相同)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作答。
央广网武汉12月10日消息(武汉台记者左建 张昀 周嘉旎)马上到年底了,烟花爆竹逐渐进入市场。不过,从今天开始,武汉要对烟花爆竹说“不”了,因为武汉重启了“禁放令”,在江岸区、江汉区、汉阳区等7大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规者将被公安机关处以最高500元罚款。
武汉市这次的禁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93年,武汉市组织全市大调查、大讨论,结果有92%的人主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当年12月,武汉颁发条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禁鞭之后也让很多人觉得过年没了味道。2007年春节期间,武汉又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变成了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这次在19年之后重新启动禁鞭令,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副主任庞少华介绍,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再加上燃放烟花爆竹会严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是主要原因。
小题1:把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2分)
小题2:当年味儿遇上雾霾,鞭炮是放呢,还是不放呢?请就赞同“禁鞭”还是反对“禁鞭”(任选其一)发表你的看法,不超过60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武汉重启烟花爆竹“禁放令”。
小题2:
答案示例一:赞同“禁鞭”, 燃放爆竹污染空气、引发火灾、带来巨大噪声,年年困扰市民,政府应该出面禁止。
答案示例二:反对“禁鞭”,自有火药始,爆竹声声辞旧岁的传统延续千年,不照样青山绿水?可见环境污染根源不在烟花,不应“一刀切”。[态度1分,理由2分,表述通顺连贯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小题2:试题属于热点评价题。考生作答时可从分析事件的原因、事件本身反映问题、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等角度去思考。即对一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进行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1989年上海率先进行了夜景照明建设,此后,城市光环境建设经历了逐步从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向内地推移。
C.中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历时最长、单公里造价最高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已于12月22日全线通车了。
D.据中国社科院相关部门预测,今年中国网络购物总额将达接近5000多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财富论坛上,世界五百强企业集团的代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众说纷纭,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
B.这个敌人不单顽强异常,而且变幻莫测,不要说打他,你连摸清他的踪影都很困难。
C.这个视听间令他叹为观止。整套最高档的视听器材,光是放音设备就有很多种。
D.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各书法名家,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潇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众说纷纭是指众人的议论多而杂乱。用来限定最终得出“一致”的看法不大合适。(B变幻莫测指变化奇特,不可预测。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D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也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2013·高考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B、C、D三项属于“拈连”。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B、C、D三项中都用了拈连,因为“酿”“吹”“关”都是写具体事物的,却分别用来写抽象的“生活”“惆怅”“春色”了。A项中花香是可以“飘”的,没有用拈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