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份。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多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示,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小题1: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小题1:A“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不合文意;B“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过于绝对化;C原文说: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第三、四期,即公元前1735--前1565年或略早)、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前100年),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这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B.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质疑规定的真实性很生气。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E.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他热情地要为“我”服务,“我”说现在不想办理了,以此表明不满;“我”质疑他所说的规定,他坚决执行;“我”以曾经取过款再次反驳他,他仍以年龄为由拒绝了孩子。
(3)他早已发现了男孩取钱的真相,并默默地采取了措施;他为了不让男孩无意破坏这个计划,而非常认真地演了一场戏;他为了不让“我”无意阻挠计划的进行而倔强地坚守“规定”。
(4)①从情节上,“我”的插一杠,使情节顿生波澜,更有吸引力;②从人物性格上,“我”的插一杠,更能突显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③从主旨表达上,“我”的插一杠,以“我”的正赢和同情心,正衬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关爱他人;④从构思技法上,“我”的插一杠,使“我”成为小说的视角人物,使故事更显真实。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婉约江南
素素
几年前曾在一个夏季走进江南。江南是淋在雨中的,乡间的稻田里水涨满了,住在稻田里的人家被水围在汪洋里,绿苔已长到屋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街边摊上摆满了被水浸泡得干干净净肉很厚的鸭脚掌,红色塑料桶里装着水珠颤动的凤尾花。我手中擎着一把伞,从上海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苏州、杭州,每天衣角是湿的,心情也是湿的。那次的江南之行,印象就是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我这个采自北方的女人就想,生在江南,不可能不多情不缠绵,所谓才子佳人,是江南的天所造地所设的,这里就应该发生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那样的故事。
这次来江南是秋天。以为秋天的江南是晴的,没想到秋天也有梅雨般的日子,那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又一次将我的衣角和心打湿。我手中仍是擎着那把伞,走进无锡,走道周庄,走进绍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去过的地方。我有一个感觉:这次我走进了江南的细节,走进了江南最美最温柔的所在;我仿佛曾经是这里的人,或者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在这里面走的时候,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乡愁。
江南让我伤感。六年前也是这样,外滩迷蒙的夜灯,沧浪亭厚重的门,西湖边的断桥,秦淮河两岸的人家,给我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像是来晚了,又像是刚刚与谁擦肩而过,我为此而伤感。这一次我叉重温旧梦似的迷失了,一走进江南的雨中,就想哭,就仿佛掉入深潭,就仿佛我曾在这里失恋。
那个雨天,我在无锡的寄畅园里走不出来了。当我听说这个园子原是宋代大词家秦观子孙所建的私园时,这个园子立刻就成了我的故知。我知道,这感觉与秦氏子孙无关,是因为秦观,确切地说,是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它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我想,千年以前那个在苏东坡门下做弟子的男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他为生命的相逢惊喜,又为相爱而不相守叹息。当爱不可得,就告诉你以这种方式自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写下的这句千古绝唱,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他也是一定要这么写的。多雨的江南,就是滋生温情和爱的地方,一代词家,不可能背离爱的主题。让我惊奇的是,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
淅淅沥沥的雨中,走在秦氏明代孙的园里,怀想的却是他们宋代的爷爷。在我心里,这个园子的背景里如果没有秦观的名字,这个园子就是一般的园子,秦观的词里如果没有那样一句千古绝唱,秦观也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很具体的。秦观爱了,秦观还写下那么一首词,于是他就与别人不同,就千古流芳。历史其实也是这么连接起来的,它并没有和你要太多,是你想做太多,却什么也没做好。比如爱,你爱了很多的人,却没有真正地爱过,你的生命就不会留下痕迹。
可是,走遍了这个园子,我居然没有看见一块属于秦观的碑刻石雕,到处都是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恣意涂抹的“御笔”,本是清静避世的“凤谷行窝”,却踩满了王者的脚印。也许它当初不是这个样子,这都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不管怎样,既然它是和秦观联系着的,就应该在园的一角刻一块秦观的词碑,不用多,就刻那千古的一句足矣。
也许因为我是女人,走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写词的那个男人。每一条小径,每一道门坎,都是他牵引着我的。是他使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在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远近,等待是最美的。
我清楚地觉出,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安分的,绝望的。江南的雨雾,浇灭了我的焦躁,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忧郁。走进此园,有如流浪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归宿,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婉约的江南,婉约的秦观,我走了这么远,原来就为听你说那一句我熟读千遍的古词。(选自《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第二段中画线的“江南的细节”“最温柔的所在”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
“江南的细节”指__________________。
“最温柔的所在”指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四段回答,为什么“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两次游历江南都在雨中,这样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段“婉约的江南”的“婉约”一词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无锡的寄畅园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因为已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从宋词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已过千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
3.第一次走进江南与第二次走进江南对比;秦观的词句与其他写情的唐诗宋词对比;寄畅园有无秦观、秦观有无那一句千古绝唱对比;园子里到处是“御笔”与无一处秦观词牌对比;作者在北方的不安分、绝望与作者在江南的忧郁、归宿感、温暖对比。
4.(1)突出江南多雨,渲染缠绵、忧郁盼气氛,对表达自己的江南情结有着层层铺垫的作用,对后文写自己在寄畅园的厚重感悟有着衬托的作用。
(2)表达了作者走进雨中江南的那种温柔、忧郁、伤感与热情、怀旧、温暖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瑞珏之死的起因和经过。(《家》)
(2)请简述爱斯梅拉达爱上弗比斯的起因和经过。(《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1)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房子。觉新来看瑞珏,听到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想冲进去,但被拒之门外,瑞珏在惨叫声中死去。
(2)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节日的广场,行至广场旁边的一条小巷,忽然克洛德和伽西莫多窜了出来,欲将爱斯梅拉达强行抢走。爱斯梅拉达大呼救命,正在危急时刻,路过的弗比斯救下了她,爱斯梅拉达爱上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