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12-28 08:27: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秃秃记
曾 巩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齐独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复。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买砖圹②,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③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固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 ①捽(zuó):揪。②圹(kuànɡ):墓穴。③瘗(yì):掩埋,埋葬。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更娶周氏,与抵蜀     绐:欺诈,哄骗
B.齐急曰:“为若出杜氏。”出:遗弃,休弃
C.若也,何敢尔佣:雇佣
D.人固于禽兽夷狄也择:区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①是对孙齐娶妻杜氏的情况的交代;⑤是周氏所为,而非孙齐;⑥是孙齐凶残狡诈带来的报应。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借助)
蒙故业,遗策(沿袭)
?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接受)
低眉手续续弹(随意)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快,飞快)
赵奢之伦其兵(统率,统领)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尽)
所守非亲(倘若)
C、罟不入洿池(屡次,多次)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狭小)
  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
如何四纪为天子(四十八年)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喻边防屏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积土成山,风雨兴(兼词,于之)
丛菊两开他日泪(往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阙尉,改河南,迁监察御史,进累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
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幸,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鄂城土恶亟圮,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吏倚为扰。僧孺陶甓①从城,五年毕,鄂人无复岁费。又废沔州以省冗官。
文宗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②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君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无害其强。今修好使者尚未至,遽反其言。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彼来责曰:‘何故失信?’赞普③牧马蔚茹川,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不三日抵成阳桥,则京师戒严,虽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会昌元年,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④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甓Pì,砖。②悉怛谋,人名。③赞普:吐蕃王号。④从谏:刘稹叔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持禄取耳容:宽容
B.僧孺陶甓以城:筑城
C.至死不能致恨:遗憾
D.不谨防坐:因……而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帝于鄂州置武昌军南取百越之地,以桂林、象郡。
B.岁增筑,赋蓑茅民学于余,不拘
C.中国御戎,守信为上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僧孺为牛弘的后代,早年丧父。初及第时骨鲠正直,指陈时弊,无所回避,因而得罪宰相,仕途一度受阻。
B.牛僧孺严于执法,在任御史中丞时,追究查办违法之事。且为官清廉,曾因拒收贿赂而得到穆宗称赞重用。
C.牛僧孺心系国家百姓。治理鄂州时,关心百姓疾苦,修缮倒塌的房屋;撤去沔州的设置,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D.石雄军吏掌握了刘从谏跟牛僧孺私下交往的情况,再加上河南少尹吕述的检举揭发,僧孺 因刘稹案被降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4分)
(2)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整理好的案件卷宗呈上,皇帝说:“李直臣有才华,我想宽恕并任用他。”
(2)皇帝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就下诏书让投降的人回去。当时的人都认为牛僧孺带着个人旧怨,批评破坏了李德裕的策略,皇帝也认为他用心不公正。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容”:名词,欢心、笑脸。
小题1:C项“且”皆为连词“况且”。A项“为”分别为介词“替,给”、动词“设为”。B项“于”皆为介词,分别释为“向”、“被”。D项“若”分别为连词“如果”和代词“你”。
小题1:因鄂州城墙土质不良经常坍圮,所以年年增筑,向百姓征收相关赋税,官吏趁机敛财,百姓负担重。牛僧孺以砖砌墙,一劳永逸,减少百姓负担。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找出关键字:(1)得分点:“具”“狱”“贷”,文句通顺1分(2)得分点:“然”“返”“挟素怨”“横议沮解”“不直”,文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牛僧孺字思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幼时丧父,下杜樊乡有数顷赐田,凭借此为生。擅长写文章,考取进士。元和初,参加贤良方正科目的策试,与李宗闵、皇甫浞等人俱列第一。他逐条指责朝政过失,他的言辞毫不避讳,甚至不避宰相。宰相大怒,牛僧孺被调任伊阙尉,改派河南,后升至监察御史,连续升迁担任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等职。
穆宗初年,他以库部郎中的身份掌管起草诰命。调任御史中丞,查办不法之事,朝廷内外肃清。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被判死刑,贿赂宦官出面为他求情。整理好的案件卷宗呈上,皇帝说:“李直臣有才华,我想宽恕他并任用他。”牛僧孺回答道:“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只不过拿俸禄取悦他人罢了。帝王立法,就是用来束缚那些有才干的人。安禄山、朱泚因为才干过人,所以才会谋乱天下。”穆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便作罢。赐给他金紫之服。牛僧孺以户部侍郎升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前,韩弘入朝,他的儿子公武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相继死去,孤孙年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穆宗赞赏他,对左右侍臣说:“我没有看错人啊!”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
敬宗即位,牛僧孺被封为奇章郡公。当时,宦官掌权,牛僧孺数次上表求任外职。敬宗替他在鄂州设置了武昌军,授予他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职务。鄂州城墙土质不好经常坍塌,每年都要增筑,向百姓征收蓑茅的费用,官吏趁机侵扰百姓。僧孺让人陶土制砖来筑城,五年完工。自此以后,鄂州百姓不再年年被征收费用。又废掉沔州的设置来裁减冗官。
文宗即位,这时,吐蕃请求签订和约终止战争。不久,吐蕃大酋悉怛谋率维州请求归降剑南,李德裕上奏朝廷,说:“韦皋经营西山多年,至死遗憾不能收复此城,今天凭借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直捣敌人的虚空之处(维州),可以实现愿望。”皇帝主持君臣大议,朝臣都认为应当依熙李德裕的策略。而僧孺坚持己见不同意,说:“吐蕃国土绵延万里,失掉一个维州城,不会妨碍它的强大。现在修好使者尚未来到,就违背誓言。况且中原地区防御少数民族,历来以守信为上,武力应敌为次。吐蕃如果来使责问‘为何失信?’(将何以应答)。(况且)吐蕃王赞普就在蔚茹川驻防,如果向东袭击陇阪,率领骑兵经由回中,不到三日便抵达成阳桥,那么京师就处于警戒之势,唐朝即使得到一百个维州又有什么益处!”皇帝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下诏书让投降的人回去。当时的人都认为牛僧孺带着个人旧怨,批评破坏了李德裕的策略,皇帝也认为他用心不公正。
会昌元年,汉水暴涨,冲坏城郭,牛僧孺因为没有谨慎防洪获罪,被贬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以太子太傅身份留守东都。刘稹被诛杀后,石雄军吏获得刘从谏(刘稹叔叔)与牛僧孺、李宗闵私下交往的情况。再加上河南少尹吕述也说:“僧孺听到刘稹被诛,为他而遗憾叹息。”武宗怒,将他降为太子少保,分掌东都,又接连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还朝担任太子少师。死后,赠太尉,享年六十九岁。谥号为文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梧下先生①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秋冬省,以为常觐:拜见。
B.心动归趣:赶快。
C.贵竹、滇南之亦几尽矣观:游览。
D.丽江木太守糇粮偫:储备。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徐霞客“旅行考察途中的艰辛”的一项是(?)
①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②凌绝壁,冒丛箐
③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④往复万里,如步武耳
⑤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⑥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霞客从小想象力就特别丰富,十分喜欢山水。没有出门远游之前,他就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
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什么文章,但出游的时候,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用笔写出所见所感。文章既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出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C.徐霞客事母至孝,最初的出游,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的。即便如此,他在外行走,心中仍时常牵挂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放纵心志游览远方,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
D.徐霞客临死时,认为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因为胸无大志只是奉命行事,所到之处和所作的贡献反而不如自己这样一个平常百姓,因而觉得自己死无遗憾。本文作者也用王玄冲的故事认同了这一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2)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
(2)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本题解析:
小题1:观:景象
小题1:①是表明徐霞客对东南山水的熟悉;④是说明徐霞客的行走能力
小题1: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并不是胸无大志,徐霞客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强,而是觉得可以和他们三人并驾齐驱
小题1:1)采分点:道、时、搜讨(2)采分点:以、殆、庶几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才到达峨眉山下。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北面抵达岷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再次寻觅金沙江,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生治:治理
B.性不耐久客:客居
C.不是也烦:担心
D.当异日耳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惟虚心能进步
B.窘极,则书易米。老吾老及人之老(《孟子》)
C.夙构者莫为胜夫晋,何厌
D.莫贫敏轩躬自厚而薄责人(《论语》)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3分)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
(3)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3分)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
(2)(3分)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3)(3分)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4)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问老师, 有的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下句“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可知,“治”应译为“经营”。所以选A。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B均为介词,拿;A.连,于是/连,才;C.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介词,比/介词 ,对。所以选B。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不是直接表现,④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故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麟”译为“赵国麟” 、“之”、 “才”译为意动用法、“恒”,“以为”译为“以之为”、倒装句、“生”、“倚”、判断句、古今异义“小学”、师”。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