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28 08:36: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南宋】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衬托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       的特点。(2分)
【小题2】分析颈联(第三联,“寺楼”一联)表达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夸张 雄伟壮观
【小题2】颈联感伤,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


本题解析:
【小题1】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3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最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白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悲歌 《汉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小题1】简析诗歌前两句中“当”的妙处。(3分)
答:                                       
【小题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汉乐府歌谣“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本诗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当,意思是当作,有勉强为之之意。(1分)诗人远离故乡,只能以悲歌代替哭泣,以远望家乡的方式来代替回家的行为,蕴含着对故乡强烈的思而不得的悲痛无奈和强自宽慰的情绪。(2分)
【小题2】诗歌后四句语言均质朴直白,但意思情感逐层深入转浓,使整首诗具有“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的特征。(1分)“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2分)“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2分)(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1分)与“情深”(1分)两个方面。两组句子共计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个“当”,在诗中应该理解为“当作”或者“代替”,另外,“可以”也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可以”的意思,“可”是“可以”,“以”是用来”的意思。这两句诗是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是游子思念故土,却不能放声哭泣,只好用悲凉的歌声来当作哭泣;“远望可以当归”,是游子日夜企盼,却不能回到家乡,只好用远望故土来当作回乡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 “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 (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与“情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小题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对诗意的理解,抓住诗歌中描述性的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性词语可直接提取,如“飕飗”写出了风的强劲;“与君别”写出了秋风富有情感的特点;一“动”一“开”分别写出了骏马、雕的心动、神惊,从侧面衬托了秋风带给人的力量。
小题2: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刻画马和雕的形象,是为了写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思边草”刻画出了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抖动毛的生机;“雕眄青云睡眼开”写出了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奔驰疆场和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潜藏的力量。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以马和雕的这种形象来象征自己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