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2019-12-28 08:42:0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玄,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阕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戢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润。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蓉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敷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腋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教帙,立拳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泣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事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过——谢:感谢
C.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乎此——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坐/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无已乎/孰能讥之乎
D.遂李及道士别/今君廉颇同列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作家及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先驱鲁迅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反封建的战斗的檄文。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C.茅盾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蚀》《虹》《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D.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和童话集《稻草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
①虽然,每至于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臣崇厚擅定条约,仁堪与修撰曹鸿勋等合疏劾之。太和门灾,复与鸿勋应诏陈言,极论时政。其请罢颐和园工程,谓:“工费指明不动正款,夫出之筅库①,何非小民膏血?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言尤切直。
  十七年,出为江苏镇江知府。甫下车,丹阳教案②起,由于教堂发见孩尸。仁堪亲验孩尸七十馀具,陈于总督刘坤一曰:“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传教约本无准外国人育婴之条,教士于约外兼办育婴,不遵奏行章程,使地方官得司稽察,祸由自召。请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坤一迂之,卒定犯罪军流有差。时外使屡责保护教堂,仁堪请奏定专律,谓:“条约无若何惩办明文,每出一事,任意要挟。宜明定焚毁教堂,作何赔偿;杀伤教士,作何论抵;以及口角斗殴等事,有定律可遵。人心既平,讹言自息。”英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军火,事觉,领事坐梅生罪仅监禁,仁堪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论之。又洋人忻爱珩遍谒守令,募捐义学,无游历护照。仁堪请关道送领事查办,复议无照私入内地,应按中国律法科罪。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
  郡地多冈垅,旱易成灾,仁堪以设渠塘为急务,不欲扰民,捐廉为倡。驰书乞诸亲旧,商富感而输助,得钱三万缗,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
  十八年秋,丹阳大祲,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全活甚众。又假官钱于民,使勿卖牛,名曰牛赈。
  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镇江士民列政绩,箐请大吏上闻,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诏允宣付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选自《清史稿·列传266》)
  【注释】①筅库:仓库。②丹阳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了丹阳一带的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典贵州……乡试典:主持
B.甫下车甫:刚刚
C.坤一迂之迂:迂腐
D.又假官钱于民假: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请罢颐和园工程吾其还也
B.夫出之筅库夜驰之沛公军
C.陈于总督刘坤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
B.丹阳教案时,王仁堪请求刘坤一能宽恕百姓,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百姓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
C.光绪十八年秋天,丹阳发生大灾,王仁堪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D.王仁堪调任苏州时已积劳成疾,但每天都处理积案,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3分)
  (2)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3分)
  (3)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3分。“执”1分,“以”1分,句子通顺1分)
  (2)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3分。“果”1分,“韪”1分,句子通顺1分)
  (3)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非同一般地有着古代循吏的作风。(4分。“一”1分,“以”1分,“卓然”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迂:意动用法,认为……迂腐)
小题1: 以:介词,把(A、其:代词,他/副词,还是B、之:代词,代钱款/动词,往、到C、于:介词,向/介词,对于)
小题1:“发给百姓抚恤费”错,应是发给死伤教士抚恤费。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王仁堪,字可庄,是福建阈县人,尚书王庆云的孙子。光绪三年以第一甲第一名中进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后任山西学政,先后主持贵州、江南、广东的乡试,进入上书房当值。当甘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太和门发生火灾后,又和曹鸿勋响应皇上的诏书积极陈述自己的看法,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他叉请求罢除颐和园工程,说:“动工的费用指明了不动用正款,可是从仓库拿出的钱款,哪一样不是百姓的膏血?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言辞尤其恳切正直。
  光绪十七年,出京任江苏镇江知府。刚刚到任,丹阳教案就发生了(当地民众放火焚烧了教堂),因为教堂发现了小孩的尸体。王仁堪亲自检验了七十多具小孩的尸体,向,总督刘坤一禀告说:“既然名叫天主教堂,就不应该有小孩的尸骸。既然又是育婴局,不应该没有活的婴儿。朝廷和他们签订的传教条约本来就没有准许他们育婴的条款,现在教士在条约之外兼办育婴的事,不遵循签订实施的章程,使得地方官能够行使检查职责,灾祸是他们自己招来的。请求总督大人能徇私恩宽恕愚民的罪过,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教士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刘坤一认为他很迂腐,最终给犯罪百姓定了充军、流放等不同处罚。当时国外使节多次责令清廷保护教堂,王仁堪上书朝廷请求制定专门法律.说:“条约没有任何惩办明文,每次教堂出事,他们就任意要挟。应该明确规定,焚毁教堂,做什么样的赔偿;杀伤了教士,作什么样的判处抵罪;以及斗嘴斗殴等事,有规定的法律可以遵循。人心平定之后,讹传的流言自然就消失了。”英国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买军火,事情暴露后,领事仅仅判处梅生监禁,王仁堪上书总理衙门争论这件事。另外洋人忻爱珩遍访地方官员,要募捐兴办义学,但他没有到中国游历的护照。王仁堪请求关道将其送交领事馆查办,重新审议没有护照死入内地,应该按中国的法律治罪。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
  镇江地势多山丘,一旦天旱容易成灾,王仁堪认为开设水渠池塘是最紧急的事务,又不愿打扰百姓,就倡导捐助。写信向亲朋好友求助,当地的富户和商人感动捐助,得到捐钱三万缗,开挖池塘二千三百多,沟渠闸坝数以百计。
  光绪十八年秋,丹阳发生大灾,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王仁堪又把官府的钱借给百姓,让他们不要卖牛,名叫牛赈。
  后调任苏州,已经积劳成疾,母天"L在谳局审理积存的案件,声威名望惊动当时。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谈到他都很惋惜。镇江的士人和百姓列上他的政绩.请求总督禀报朝廷,说他“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很突出的有古代循吏的作风。”朝廷下诏同意把他的事迹交给史馆立传,来表彰循良官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皇帝定鼎于兹逮:等到
B.声教所暨,罔朔南间:间隔
C.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尽头
D.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宵旰:勤于政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明太祖朱元璋登阅江楼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组是(?)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④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
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磕之勤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统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这里的王气。
B.作者认为,修建阅江楼不只是用来欣赏长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在这里兴发治国感想的。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3分)?
(2)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3分)?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
(1)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2)四方遥远的边陲(的人民),更想到要设法来安抚它们。
(3)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本题解析:
小题1:间:区分。
点评:本题的判断有点难度,主要是学生对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不太懂,“声教所暨,罔间朔南”中,暨:及,到,罔:无,朔:北方,南:南方。学生逐字理解才能推断出来。
小题2:②“千载之秘”不属于“景象”;③“法驾幸临”是指朱元璋自己。
点评:“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这句识记上是文章张开蓝本的纲要之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虚实两条线”:景和事理,显然“千载之秘”不是能看到的;“法驾幸临”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不是景色。根据这两项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一一排除。
小题3:“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指的是明朝。
点评:原文中有“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显然,指的是现在,而不是六朝。
小题4:本题重要语言点:(1)以:因为,“诏建楼于巅”倒装句式,同游观:同享游览,锡嘉名:赐给美名。(2)陲:边境、边,“四陲之远”定语后置句式,有以:用来,柔之:安抚他们。(3)所以:……原因,加:施加,徒:只是、仅仅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第二个句子的翻译,“陲”这个字很难翻译,学生可能一时记不起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在《逍遥游》中的“翼若垂天之云”中,就有这个词;而是“柔之”这个短语不好理解,学生很难理解“柔”的语境义。第三句话是课文中的句子,整体难度较大。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