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12-28 08:56:5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邂逅 (巴西)维里西莫 她发现他对着几瓶进口葡萄酒若有所思地想改变方向,但为时已晚,购物车在他脚边停下了。他看了她一眼,最初毫无表情,继而露出吃惊的神色,接着显得有点慌乱无措,最后两人微微一笑。他们做过六年夫妻,一年前分居了。自从分道扬镳之后,这是第一次邂逅。两人笑了笑,几乎同时说了话,不过还是他先开口的: “你就住在这儿?” “在爸爸家。” 在爸爸家?他摇摇头。他的购物车里装着罐头、饼干,还有许多瓶酒。他装作在车里整理什么,无非是免得让她看出他那副激动的样子。 他听说岳父死了,但没有勇气去参加葬礼。那是在刚刚分居以后,他没有勇气去向这个女人表示礼节性的同情,因为恰恰在一个星期以前,他轻蔑的称她是“母牛”。他说什么来着?“你是条没心肝的母牛!”其实她一点儿也不像母牛,而是个苗条女人,可当时他没有想出别的侮辱人的词儿来。那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她呢,管他叫“装腔作势的人”。他想最好别问她妈妈了。 “你呢?”她依然挂着笑容问。 她还是那么俏丽。 “我在附近这儿有个套间。”他没有去参加老人的葬礼,他做对了。第一次见面是这个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超级市场不拘礼节的见面,这样更好。可天都这么晚了,她在这儿干什么呢? “你总是深更半夜买东西?” “老天,”他想,“她会把我的回话当作讽刺吧?”这恰恰是他们夫妇的一件麻烦事,他从来不知道她会怎么样理解他所说的话,就因为这个,他竟然叫她“母牛”。这个侮辱性的词毫无疑问地说明他轻视她。 “不是,不是,是跟几个朋友在家里聚会,决定做点儿吃的,可家里什么也没有。” “真是巧极了!我也有客来访,来买点喝的、肉饼什么的。” “竟有这么巧的事!” 她刚说的那几个朋友,是他们俩在一起时的什么人吗?是经常见的那几个人吗?他可是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她向来比他善于交际。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男朋友呢?她是个漂亮、苗条的女人,当然可能有情人,这条母牛。 她呢,也在想:他厌恶凑热闹,厌恶走亲访友。在他看来,所谓消遣就是到爸爸家里玩纸牌。可现在竟然请朋友到家做客了。也许是女朋友吧?不管怎么说,他还算年轻……大概是让女朋友呆在房间,他来买东西了。怪不得正买进口葡萄酒呢,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他思量,她不想我。她家里高朋满座。看见她时我有点慌乱,她大概觉察到了,以为我怀念着她。我可不会让她称心如意,不,小姐。 “我存的酒快喝完了,总有客人来。”他说。 “我们家也是接连有聚会。” “过去你就一向喜欢搞聚会。” “你可不喜欢。” “人都在变,是不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当然。” “如果你再和我一起生活,会认不出我来的。” 她依然笑容可掬的说:“愿上帝饶了我吧。” 六年期间他们相亲相爱。一个离开一个,两人谁也不能活。朋友们说,这两人,如果有谁死了,另一个就会自杀。可朋友们不知道,他们一直受到误解的威胁。他们相爱,但互不理解。好像是爱情有更强大的力量,代替了理解。他说的话她能理解,可他什么也不愿意说。两人一块儿走到收款台。他没有主动提出为她付账,反正她招待朋友用的是他转给她的抚恤金。他想问问她母亲怎么样;她呢,想问他感觉如何,尿酸的毛病又犯过没有。两个人刚要同时开口说话,却又笑了,接着便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了。 回到家里,她听见妈妈躺在床上嘟哝,说她一定得改改那套半夜三更买东西的习惯,应该交朋友,做点事,不要老是哀叹失去了丈夫。她一言不发,收好买回的东西就睡了。 他回到房间,打开一盒肉饼、饼干包和一瓶葡萄牙的葡萄酒,孤零零地吃着,喝着,一直呆到有了睡意,便躺下了。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1.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以“邂逅”为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文中画线语句从技巧、内容、作用三方面简要赏析。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并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心口不一,吝啬小气;“她”苗条俏丽,却缺乏细腻温柔的性情。 B.“他”和“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居后的生活状况,如对对方热切关心而外表故作冷漠。 C.“人都在变,是不是?”一年的分居生活使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D.爱情的消失使“他”和“她”分道扬镳,猜疑使“他”和“她”破镜难圆。 E.莱辛认为,艺术美在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从情节安排看,本文完美地实践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1.BE 2.①“邂逅”是小说的核心情节,小说情节从男女主人公在超市邂逅展开,文末以分手作结。 ②“邂逅”的意思是偶然相遇,暗示男女主人“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的必然结局。 ③“邂逅”为人物活动提供契机。 3.技巧:心理描写(或“内心独白”)。 内容: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因邂逅时对方的态度而不满,更写出彼此的孤独寂寞和“怀念”。 作用:突出误解之深,强化主旨。 4.小说通过叙写男女主人公分居一年后邂逅的故事,告诉人们仅仅有爱远远不够,不能用爱代替理解,要学会表达爱,理解爱。(大意正确即可。) “理解或看法”示例①:就爱情婚姻而言,不仅需要真爱,还需要表达爱。现今,离婚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或因爱不被理解而分道扬镳;或因缺乏沟通和理解,爱情被时间稀释,最终形同陌路。爱和理解,是幸福婚姻家庭的共同元素。(言之成理即可) “理解或看法”示例②:就父母与子女而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本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由于年龄、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代沟往往对这种爱加以消解,这就需要我们“爱就大声说”,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让爱和理解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 (1)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 (2)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 (3)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 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 。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 (4)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 (5)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 (6)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来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 (7)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 (8)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 (9)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 (10)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 (11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 (12)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 ? (13)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 ? (14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 (15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鄙视。 1 .你如何理解第(4)自然段“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你是否赞同“坦然走过乞丐”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乞丐们总是在城市的马路边等公共场所,借助”,“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瘫软地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让他人在同情之后给予施舍的效果。这样做,于城市而言是破坏形象的事情。作者这么说,表达了她对此做法的否定态度。 2.画线部分写出了乞丐的贫穷、病态和孱弱,呼应上文所写的对乞丐的畏而避之的态度;同时也引起下文,为朋友的举动以及作者的议论张本。 3.(1)朋友认为老乞丐阻碍了通道,使得人们不得不绕道;朋友不能判断出老乞丐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她认为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朋友反感那种轻易地以头触地、不尊重自我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如果施舍则是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与自己善良的愿望相悖。 4.(一)赞同这种做法: (1)街头乞讨的确影响城市形象;(2)当街乞讨或者展示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路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压迫和威胁;(3)街头乞讨滋长了乞讨人对个人人格的轻视,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效果;(4)街头乞讨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乞丐骗钱留下了可能。 ? (二)否定这种做法: (1)救苦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漠视苦难的人内心无法”;(2)不是生活极度困难或者生理残疾无法自理,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不会放下人格去街头乞讨;(3)城市的形象应该体现在人人有饭吃,有难大家帮上,而不是为了表面形象而回避乞丐的存在这个事实;(4)我们国家的民政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有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人又找不到出路时只能去乞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家 园 城 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因为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而且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供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小题1: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 小题2: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 小题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哪两个方面。(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4分)第④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⑤段的“空间”是指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各1分) 小题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 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
本题解析: 小题1:A.第①段明确指出“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后者”才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选项理解有误。B.第②段,有“问题……主要是……”及“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等表述。理解正确。C.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在第⑥段,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所以,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说明“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选项理解有误。D.结尾明确指出“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主要目标之一”,而不是“终极目标”。选项理解有误。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第一个“空间”出现在第④段第一句,这一句是该段中心句或总领句。下文均是对此解说的文字,所以,它应指“设施、场所”等。关于这一空间的作用,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来看,就是“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要点是“人与人的当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二个“空间”所在的句子在第⑤段,它前面的修饰语是“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与此相对的是“‘填满’”,所以这个空间是“空地”的意思。这种空间的作用是“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引用原文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本段有“另外”一词,可以把全段内容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一个就是“另外”所领起的文字所揭示的内容。我们可以想,“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它们可以概括为“艺术”,这就与“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结合起来揭示出城市审美品质的两个内涵。仿照前一个方面内容的句式,结合填空题对语句衔接的要求,答案的另一半就有了。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共18分)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B.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昆明火炭梅的味道似乎更优于洞庭山和井冈山的杨梅。 D.房东送来的缅桂花使作者的心软软的,表现出他对那一对孤苦的母女的深切同情。
|
E. 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很像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小题2:“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你对作者所说的“情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D(4分)
小题1:①说明仙人掌生命力强(2分)。?②说明昆明雨季空气湿润(2分)。
小题1:①这些植物生长旺盛(或“多”)(1分)、肥大(1分)、滋润(或“水分多”)(1分)。
②以此来表现(或“侧面描写了”、“衬托出”、“证明了”等)(1分)昆明的雨季时间长(或“持续时间长”)(1分)、雨水均匀(或“下下停停、停停下下”)(1分)(如将后两点概括成“昆明雨水多”,给1分)。
小题1:这种“情味”中含有一丝乡愁(1分,答“一点寂寥”也可)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1分),但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1分,答出意思对的一点即可)的生活情调的喜爱(1分,要点“喜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孙犁的世界
叶兴
孙犁的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小说《荷花淀》,甚至后来还衍生出了以此命名的文学派别。能够把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他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处理激烈的战争题材时,却饱蓄世间真情,畅抒人文关怀。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竟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甚至用了好几百字细致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绽放自己。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如此斗争残酷、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也挡不住人们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不是亲临芦苇万顷、淀泊碧翠的白洋淀,或许很难真正理解孙犁的似水柔情以及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也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其实,孙犁一直在用笔构筑一个世界,一个柔情似水、质朴无华的世界。在那里,充满了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令人无限神往。孙犁更是在用心、用整个人生来叙述、描摹一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先他而实实在在地存在。那个世界,就是他的故乡——白洋淀。可以说,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就是为了用文字还原一个诗情画意、旖旎秀美、民风淳朴的白洋淀。他做没做到,我不敢肯定。我只知道,他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如同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存入历史的银行,让那里的淳朴乡民至今都在享用由此而带来的丰厚利息;我只知道,他因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信仰和文字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熠熠生辉的风景线。我相信,今天的许多人就是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这片神奇的芦苇荡的,一如我是怀着敬意而不是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走进孙犁的世界一样。
历史上,一个人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象征的,孙犁不是唯一。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孔子之于曲阜、屈原之于汨罗、乔伊斯之于都柏林、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等等。
相对于同时代盛年辍笔、改弦易辙去研究衣饰文化的沈从文,孙犁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能够在晚年重理旧业,焕发青春,将自己一生许许多多的思想、智慧、学识、感悟、观点及不可多得且不可替代的个人生命体验,积淀在芸斋系列、耕堂随笔等十余册看似零碎、实则厚重的文字里。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豁达的心境、洗练的文笔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也打破了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成名作的怪圈。
当然,孙犁的世界还远不止局限在文学艺术范畴这一隅之地,他的淡泊处世,达观做人,奖掖后进,甘为人梯,同样为人景仰。作家林斤澜写过一篇短文,说孙犁当年曾有一次出国机会,众人垂涎欲滴,但他轻易就放弃了,原因竟是不会打领带。其实,这只是借口,关键是他并没有将出国当做是享受。孙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晚年作品《书衣文录》里有云:“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人生的享受有许多种,但真正的享受与金钱、地位无关。不过,要认识到这一点,全看我们有怎样的情怀。在现代人的享受观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这或许是孙犁留给我们的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吧。
(选自2009年9月18日《工人日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孙犁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
(2)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小题3:作者说孙犁俨然成为了白洋淀的“象征”。你认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4:这篇文章不止一处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结合文本与生活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激荡的战争风云中,没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重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共4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审美情趣与众不同”的内容,各2分。)
小题2:(1)指孙犁用饱含对白洋淀的似水柔情、真挚情感和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2分,意思对即可)(2)指作者通过研读有关孙犁的著作和传记,探究感悟孙犁的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内心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作者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努力用文字还原诗情画意、民风淳朴的白洋淀;孙犁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今天许多人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2分)
小题4:这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文章第四段用“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的成名作”与孙犁晚年作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对照,表现了孙犁晚年作品突出的文学成就。(或答:文章最后一段用“众人”对出国机会“垂涎欲滴”与孙犁只因不会打领带就轻易放弃出国形成对照,表现了他淡泊达观的情怀。)(如果答:“文章用沈从文盛年辍笔去研究衣饰文化与孙犁晚年能够重操旧业做对比,说明孙犁还算是幸运的”可给3分。如果只举孔子、屈原、鲁迅等例子,可给1分,因为这些是类比而不是对比)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