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2019-12-28 09:08: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小题。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元旦献词
  ①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②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______________的新篇章。
  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④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⑤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⑥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⑦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2年?1月1日社论)
1.根据上下文,对第②段中空缺的成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彩缤纷
B.浓墨重彩
C.光彩照人
D.精彩纷呈
2.第③段列举2011年各项建设成绩的一组事实和数字,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3.社论说2012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请简述这样说的两条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信息,下面对2012年所做判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2012年对于我国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B.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C.党中央对2012年工作的总基调仍将与2011年一样:“稳中求进”。
D.2012年中国的阶段性发展战略仍将是四个“牢牢把握”。
5.“献词”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如节日献词、毕业献词等。请概括“献词”的基本特点。
(1)语言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中学《今朝》校报的新年刊首语《展望2012年》,打算引用这篇“元旦社论”的基本内容。请你为他们写一段百字篇幅的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放过星星
[俄罗斯]维克多·德拉贡斯基
“这栋小别墅建好已经好多年了,”主人边抚摩着墙壁边得意地说,“十年前我在一家建筑工程局当领导,那个地方嘛,各种板材、门窗应有尽有。而我是领导,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所以每个月报预算时,我多报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大,这些小事没人发现。就这样,别墅很快就建起来了。你看,挺好吧?五个房间,一个露台,一个仓库,还有一个车库。这个小院子也不错吧?这块地我弄到得更早,那时候我还在土地管理局管事呢!”
“是不错,”客人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房子的基座还是砖的呢。”
“基座?这是后建的,”主人说,“在建筑工程局工作一年后,我又被调到了一家砖厂。怎么样?这砖也没得说吧?都是耐火砖。看够了吗?咱们进屋吃饭去吧。兄弟,把鞋好好擦擦,屋子里有地毯,别踩脏了。从砖厂调出来后,我又去了鸟兹别克地毯厂在莫斯科的一个分厂,那儿生产的地毯漂亮极了,我攒了七八块呢……你快坐下,别拘束。不管怎么说,咱们是亲戚嘛。你的日子过得太清贫了,虽然你只是在学校教书,可想弄点儿东西也不难,你只要肯动脑筋就行……”
“不行,对不起,”客人的情绪有些激动,“我做不到……”
“快请坐,”主人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坐到沙发上来,你看我这儿摆着的这套家具。我能在家具厂白干吗?家具厂的头儿可不好当,活太多!那些结婚的、乔迁的都等着买家具呢。我这套家具是当次品弄来的,梳妆台上掉了一颗螺丝钉,大衣柜的把手有点晃动,当然,这就是次品。虽然是次品,也不能扔了吧,那就给我拉家里来吧……来吃饭吧,快坐下,咱们先喝一杯。”
主人把一只装满酒的酒杯推到了客人的眼前。
客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摸了摸那只晶莹剔透的高脚杯。
“我怕把这只杯子打碎了,”他看着眼前这只杯子,目光越来越凝重了,“这只杯子可是非常罕见的艺术品,不应该用来喝酒,而应该摆在展览馆里!”
“真让你说对了!”主人大叫了一声,“有一次,我负责办一个展览,就把一部分展品找了个借口留下了,我说这些展品在运输途中损毁了……干杯,祝你越来越健康!但愿这不是最后一次展览!常言道:经常喝酒,没钱买房。咱们是酒照喝,房照买。你能来太好了,多吃点。这种鱼在你们那里是不是见不到啊?红鱼子呢?牛排呢?多吃点,别客气!现在我老了,就调到一家食品超市当负责人去了。超市虽然不大,但肯定够咱们这辈子的了。咱们又能吃多少?咱们国家这么大,这点儿小事没人管……”
二人酒足饭饱。
“咱们出去散散步吧,”主人说,“吃完晚饭不出去走走,睡眠不好。咱们就在我家的院子里走走,我这个院子够大了,你不用担心。你闻到花香了吗?这是我在市绿化管理局工作时弄来的,这种花非常罕见,是市政府当时为普希金博物馆从什么地方买来的。你闻到了吗?这种花的气味怎么样?——别叫了!”主人说着,突然朝一只用锁链锁着的公狗喊了一声。“你连自己人也不认识了吗?这是纯种瑞士灵獒,得过冠军。我以前在一家育犬基地当过经理……”
不远处,有一只公鸡已经开始报晓。
“这是一只荷兰鸡,”主人说,“我在……”
“您还在养鸡场当过领导?”客人问了一句。
“是啊,”主人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客人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越来越忧郁,一种莫名的激动使他喘不过气来,他面色苍白地仰望着苍穹。
“星星啊,星星,”他动情地说,“你们是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又是那么明亮,那么晶莹……”
“可不是嘛,”主人这时也精神一振,“你看那颗星星最大,最亮,油汪汪、水淋淋的。我在天文馆……”
“不许动星星!”还没等主人说完,客人突然怒不可遏地大声喊道,“你这个混蛋,你给我滚远点儿!你不能再打星星的主意了!大家需要星星,孩子们也需要星星,你总得给孩子们留下点儿什么吧!”
(李冬梅编译,有删改)
小题1:分析概括小说中“主人”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小说中的“客人”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情绪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小题3:人物语言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客人”怒斥“主人”,要求他“不能再打星星的主意了”。请结合全文,对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用意进行探究。(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 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6分)
1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6分)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7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呢!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及干扰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理论。
B.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逐渐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造成这种话语方式的本质上的原因是强弱不对等。
D.“东方主义”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D.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小题3: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