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吕氏春秋》,吕不韦、李斯聚集门客编写而成,是纵横家代表著作。
C.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文雄辩有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寥廓?猩红?甄别?出奇致胜?
B.编纂?袒护?脉博?卷帙浩繁?
C.筵席?攫取?沙砾?含糊其辞?
D.协从?辎重?通牒?得鱼忘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高考砺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对这一变化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7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高考励志标语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首先,砺志标语的日趋白热化,反映的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其次,教育资源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标语的变化背后蕴藏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再次,这些标语折射了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是日趋直白赤裸的功利追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因此,标语的变化应触动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
示例二:励志标语的变化是进步的表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老套的标语早已不符合青年人的口味,他们更愿意以轻松戏谑的方式来调侃庄严的高考;这样的标语体现的是年青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正向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观点1分,理由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特点:抓住语境,把握内容,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以此为切入口,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言。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放逐了我。
C.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D.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