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七)
2019-12-28 09:27:27 【

1、单选题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 (周国平语)
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
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B.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C.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只有到了生命终了,他的历史结束后才能盖棺论定。
D.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老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3、语言运用题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6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08年,南方雪灾﹑西藏暴乱﹑手足口病﹑四川地震,灾难不断;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又是喜讯频传。2008年,对中国来说真是多事之秋啊。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获得了巨大成功,作为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总算是不孚众望,以巧妙的设计与构思向世界讲述中国,把这个古老而又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推向世界。
C.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乳品生产基地。在这次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检查中,该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这与该公司能够未雨绸缪是分不开的。
D.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览黄山之后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餐,名不虚传。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春运难的四点原因,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春运伊始,铁路部门想尽办法增强运输能力,然而,在铁路运力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电脑前、电话里、窗口旁,火车票仍然一票难求。人们不禁问:这些年铁路建设投资不少,春运怎么还这么难啊?今年春运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要在40天内帮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中国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每年春节前数以十亿计的客流大多是从东部向中、西、北部单向流动。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大、工期长,近些年开工的项目无法立竿见影。由于公路和民航票价较高且受天气影响显著,水路运价低但速度慢、不成网,铁路一向颇受青睐。春运难,要缓解,甚至彻底消除春运难,还需要全社会总动员。
(1)□□□□□□
(2)□□□□□□
(3)□□□□□□
(4)□□□□□□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