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8 09:32: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难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两I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莫.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均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人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小题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参考答案: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6分) 小题4: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j暂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答:?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第一一五回中如何体现姜维之“忠”?
参考答案:本回主要采用对比手法表现姜维之“忠”。首先,八出祁山之执着,与后主沉溺酒色对比,表现了姜维对国家复兴的渴望。其次,在后主听信谗言下诏招回之后,怒斥谗臣,与宦官黄皓的小人嘴脸对比,表现了臣子对国之忠。第三,即使处于避祸之中,依然带兵屯田,表现了对国家君王不离不弃。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要结合典型的情节全面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锯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刊,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的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山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答: ?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 指什么?(2分) 答: ?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 答: ? 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理解这句话的含意。(3分) 答: ? 4.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橡胶树的不凡精神,试举出两种,并结合文章赏析。(8分) 答:第一种: ? ?(4分) 第二种: ? ?(4分)
参考答案: 1.(6分)①彻底的奉献精神;②忍耐,宽容;③坚韧;④从容不迫。(每点2分;答对三点计6分,语意相近即可) 2.(5分)(1)“悲剧”是指橡胶树满身刀痕,结满血痂的悲哀的生存状态(2分,只答成“可怜、寒碜的生存状态”计1分) (2)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由上文抒写而对橡胶树悲剧形象时的悲痛和压抑,过渡到下文对橡胶树的敬佩和赞美。(2分) 3.(3分)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1分),我们要把悲痛转化为顽强的生命力(1分),乐观、宽容、坚韧地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 4.(8分)参考示例: 对比。如以油棕、槟榔树的绚丽多姿与橡胶树可怜、寒碜的形象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橡胶树悲哀的生存状态,为后文赞美橡胶树作铺垫。 拟人。如写橡胶树“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将橡胶树人格化,把橡胶树作为战士来讴歌,生动地赞美了它坚韧的意志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比喻。如把橡胶树比喻成“打满绷带的战士”和“斜挂绶带的将军”,既形象地刻画出橡胶树伤痕累累的外形,又高度地赞美了橡胶坚韧的品质和从容气度。 (评分标准:答出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正确1分,分析恰当2分,共计4分)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2008.12.15《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2.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①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 ②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 ③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 3.①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 ②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编本,而要去认真读原著,受到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解答问题。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问题: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参考答案: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明哲保身,是非不分,是非颠倒。
本题解析: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