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12-28 09:32:47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注意力也是一种能量
本诺瓦在电话里已经和姐姐讲了5分钟。讲着讲着,姐姐那边有点事,要他稍等。本诺瓦刚好坐在电脑面前,他就忍不住利用这点时间收邮件。当他挂上电话时,他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他觉得既没有真正听姐姐说话,也没有认真看邮件……到底怎么回事?
在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依?奇凯岑特对此进行了多年实验。每天,他都会随即打断一些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有什么重要发现呢?结果是:一旦人们的注意力不被外部活动占满,种种悲观的想法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人们会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们要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听收音机……
但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要想感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不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任务上时,我们才会享受到真正快乐。
注意力是一种能量。它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这个道理,宠物和孩子比成人更明白。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不仅是向他们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更多的时候它们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在成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懒洋洋地享受这种注意,如同躺在阳光下一样。对于成人来说,充满激情的爱也是这样:当情侣充满爱意的凝视对方时,他们就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
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广告和电视,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不惜巨资。它们似乎一直在尖叫:“看着我!看着我!”……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笔财富。只需凭借注意力,我们就可能改变每一个时刻,每一种关系,就像炼金术士把铅变成金。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就是帮助他人实现巨大的转变的人,而这都源自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对他人的非凡注意力。他们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弗洛伊德,卡尔?罗杰斯,米尔顿?埃里克森,佛朗索瓦斯?多尔托都是这样的人。咨询者常常这样说起他们:“他看着我,目光深邃,似乎穿过了我的身体。”即使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才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像他们一样心无旁骛,将所有注意力贯注在现在这一刻,贯注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不再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注意力是一种能量” 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力集中能够使我们好像充满能量一样具有活力,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B.宠物和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注意力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
C.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的同时,更多的时候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D.当情侣充满爱意地互相凝视对方时,他们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同时也在享受着对方给自己注入的能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诺瓦“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是因为他的注意力没有“被外部活动占满”。
B.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也可以让脑子“被占满”,这只能摆脱悲观的情绪,不能享受到真正快乐。
C.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也许能享受到真正快乐,也许不能。
D.不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的人就不成为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B.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将精力集中在老师身上,通常也能调动老师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C.批评学生是老师爱护学生的特殊表达方式,与批评相比较,无视学生的存在才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惩罚。
D.学习的时候放点音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由苦学变为乐学,身心得到放松;这样的学习自然可以感到真正的快乐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父亲与粮仓?田机耕
父亲与粮仓,是我打小时候起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
粮食于父亲,就像命根子。
当时家里的粮食囤在楼上,是一个长方型的大木柜子。粮仓落盖处锁了一把瘦长型的旧式锁。惟一能打开这把锁的人就是父亲。只有当父亲从他的裤腰带上取下那把同样是瘦长型的钥匙时,锁才能打开,仓储里的稻谷才会被舀出来挑下楼,成为全家人的食粮。
因此,每到家里米缸没米了,母亲就会对我喊:“满伢,快去把你爹唤回来,叫他开仓。”
于是我便咚咚咚一溜小跑出去,满街满巷地寻找父亲。父亲回到家,往往并不立即去上楼,而是先问娘一句:“真没米了?”说着就去掀米缸盖看。看过,有时他会一声不吭径直上楼,有时则边走边唠叨:“吃得太快了,要省着点。”
我们村一带,有逢年过节用米做各种小吃的习俗,像米糕、米粉、米豆腐。这无疑是诱惑我们小孩儿的食物。但有无福分享用,那还得看父亲的脸色。若父亲的脸上写着“晴”,我们便会陡然一喜,不用说,父亲会端起撮箕上楼去取谷;若父亲的脸上布着“阴”,我们心会重重一沉:这回肯定没戏了!果然没错,这个节我们只能“吃”到父亲的一句话:“粮食紧,就省了吧。”
正因为父亲粮食抓得紧,管理有方,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断过一天炊。哪怕年成再差的歉收年。那些年,搞大集体,田瘦得皮包骨也没人心疼,就像人家的孩子再瘦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常有的事。每每遇上这种情况,父亲在秋后就会对家里的用粮作出调整。我记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大忙时一天两干一稀,稍忙时一天一干两稀,冬闲时一天两稀,外加一小锅红薯芋头。这样安排,虽然我们的肚子常会在半夜里鸣冤叫屈,但看到别人家过罢年就断了炊,我们家则还能“细水长流”,我们便深感父亲的这一决策是何等英明伟大。
父亲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年中难得有几回笑。但队里分粮这天,父亲的笑容早就会挂上脸。这天他会比平日里更起得早,笑盈盈地,提一把扫帚上楼扫谷仓,准备进粮。分粮一般要进行一整天,一整天中父亲的笑容似乎从没离开过脸庞。如若年成好,分得的粮食颇丰,父亲还会哼起他极喜爱的“花鼓”,晚饭还会兴致悠悠地饮上两杯小酒。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很长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粮仓。直到我上初二那年,家里才又添了两口小仓储。那年的初夏,父亲像有些迫不及待地请来木匠师傅,打好两只仓储,并高高兴兴安放上了楼。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年上面放宽政策,队里栽种了不少杂粮作物。结果这年秋后,家里除分得稻谷外,还囤积了两小仓储的杂粮。
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这条好政策便被收回去了。从此那两只小仓储就一直闲搁在楼上。只是每年,父亲往大仓储里进谷的时候,都不免要过去望上两只小仓储一阵,脸色阴沉沉的。
终于有了让父亲舒展眉目的时候。那是我到县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村里的田地责任到了户。望着大块大块的田地从此归自己掌管,父亲高兴得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精确落实栽种计划,父亲没日没夜地去田地转悠,还邀来几个亲戚共同合计。这年父亲除栽种主粮稻谷外,还栽种了多个杂粮品种。如同失落在外的孩子抱回了家,父亲每日里精心伺候着庄稼。随着庄稼不断长高、长大、长旺,父亲也变得愈来愈兴奋,整日里“花鼓”不离口。有天我回到家,正赶上父亲荷锄从外边回来,乐不可支的样儿,母亲就打趣说:“瞧你爹,这样下去怕要乐癫喽。”这一逗,父亲更是喜上加喜,说道:“到了秋天收回大担大担的粮食,别说我,就连你们也会一块乐癫呢。”确如父亲所言,这年秋收打下的粮食不仅装满了家里所有仓储和器皿,还从姐姐家搬过来一个大谷仓。翌年秋收又到来的时候,家里还有满满一仓谷原封未动。这是我们家盘古开天地首次有了余粮。
往后几年,粮食愈积愈多。父亲先是又打了两口仓储,后又添养了些牲畜,粮食仍是没法打发完。终于,父亲下定决心卖粮了。当一担一担的粮食换成一叠叠钞票攥在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激动不已,眼里还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父亲与粮仓,这个令父亲,也是令父亲他们这一辈人感觉沉重无比的话题,终于从生活中落下了。就像家里的那把旧式瘦长锁,永远地从谷仓上落下了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第9期)
小题1:简要概括父亲难得有的几回“笑”。(4分)
?
?
?
小题2:请简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6分)
?
?
?
?
?
小题3:“粮仓由一变三,由三变多,终于盛不下了,以至出现了余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
?
?
?
?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我有一个梦想》
这里的“爽朗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 行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瘆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是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时,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
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
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链,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黑色笨熊。
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
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熊!熊!”
不一会儿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来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哈啰!”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小题1:结合作品,简析罗宾森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2:最后一段“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这两句话有何意味?(4分)
小题3:作品以“熊”为标题,分析其妙处。(6分)
小题4: 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在授予许行的评语中写道:“许行的小小说来自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以今天的意识重新洗印和诠释,陡增一种逼人的鲜活和光彩。”一位评论家在读了《熊》这篇作品后也不禁感叹:“看到罗宾森,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自己。”罗宾森的遭遇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熊》,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下面的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的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而北方的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和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也就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5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