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三)
2019-12-28 09:45:4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滋 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间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嘴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1.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说说“舌头”有哪些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一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四、六、七段,作者讽刺了哪三种人?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之余,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得力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鉴赏下列语句,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中加粗处的表达效果。 (1 )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第一百一十二回中钟会在司马昭战胜诸葛诞的战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举例说明钟会是如何给司马昭出谋划策的。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玉虚因为我们又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并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的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厄运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上,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前者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B.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C.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D.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但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并不后悔。
| E.瞿秋白在1935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小题2:请概括瞿秋白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3: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你欣赏哪一种,结合文本,探究原因。(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达尔文“在”中国 《天演论》 1897年底开始公开发表,其译者是“维新派”大思想家严复。他翻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但却没有遵守最重要的翻译原则一一忠于原文,而是在原作的基础土,添加了许多“私货”,以至于连原作者本身的学术立场都变了味道。 1895年中国惨败于中日“甲午战争”是严复动笔翻译《天演论》的直接动因。当时,有不少中国人急于寻求答案:“我们怎样才能生存下击?”而在此前的两场“鸦片战争”中,隔海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日渐破损的大门,迫使新式知识分子心脑激荡:“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强大?”一批“先觉者”开始睁开双眼重新看世界,掀起以“自强”为口号、传播与借鉴西方思想与做法的洋务运动,建起兵工厂,有了自己的新式海军,并向海外派出留学生……但没过40年,中国“居然”在甲午战争中输给了此前并未放在眼里的日本,中华民族又被推到了危亡的紧要关头。从前的失败,很多中国人还以为是源自西方人的船坚炮利,可当自己也有了船和炮时,结局却依然还是败!这种空前的刺激、失落和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与忧虑,唤醒了曾在英国学习海军课程的严复,使之决心把达尔文的学说推介到祖国来。 可被他“看中”的赫胥黎是坚定的生物达尔文主义的维护者,同时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坚决的反对者。他不主张把自然界的法则类推到人类社会,其《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后半部分明确讲述“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不适用进化竞争的规则”,但这一部分被严复断然删掉了。 达尔文进化论当中,自然界通过自然选择、弱肉强食等方式,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由此说来,进化论似乎是“强者”的福音,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拥护者用它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但严复试图拿物种灭绝的“威胁论”棒喝赢弱的中国,将弱者的奋起作为核心内容。这也使达尔文进化论转换成一种“政治学语境”中的理论。 “我们现在来看严复那个时代,提出变化与变革,其实非常难,很容易被看成是要‘^造**’。”当年严复在给皇上的奏折里,痛陈革新的必要、中国的弱小,他的感觉和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一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是弱国了,于是严复要向国人传播变化是“天道”的观念,从而呼吁社会要进行改革,对外强要起而抗争。“中国人最终确立变革和革命的合法性,和进化论的引入有很大关系。” 《天演论》的影响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另一位领袖梁启超成为达尔文最重要的中国传播者。当时,一个名为“毛泽东”的小孩儿,也开始接触到梁启超的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与同学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青年组织。10多年后,一个叫“胡宏梓”的年轻人改名叫“胡适”,取“适者生存”之意,不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节选自《北京周报》2009年48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甲午战争火败,中华民族又被推到危亡的紧要关头,强烈责任感促使严复翻译《天演论》。 B.进化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可改造为激发弱小民族努力革新、奋发图强的思想武器。 C.在当时呼吁改革很容易被看成是要“^造**”,通过宣传进化论可以使呼吁改革具有合法性。 D.严复曾经在英国留学多年学习海军,因此他英语娴熟,了解新知,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学说。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私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国家危亡、人民贫困屈辱的切肤之痛与忧虑和救亡图存的激情、勇气。
B.删掉《进化论与伦理学》中人类社会“不适用进化竞争的规则”的内容。
C.传播变化是“天道”的观念,呼吁社会要进行改革,对外强要起而抗争。
D.拿物种灭绝的“威胁论”棒喝赢弱的中国,将弱者的奋起作为核心内容。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复将进化论这一生物学理论,转换成为“政治学语境”中的理论,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科学意义。
B.严复认为进化竞争原则适用于人类社会,但他的立场和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的立场相反。
C.1897年《天演论》的发表,把进化论推介到中国,产生了极大反响,从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天演论》激励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抵抗外强、振兴中华的救国之路,其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