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A.时间机器:与俄罗斯的“新型时间机器”一样,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 B.光子晶体:是时间机器中的重要一环。它能扭曲光线,并使光线减速。 C.混合体:呈现为螺旋形。因时空扭曲,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D.时光之旅:中子在扭曲了的时空中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了变化。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只需”说法不当。动力大,能量高,效果更明显。
小题2:俄罗斯的“新型的时间机器”的理论基础原文并未提及。
小题3: A项“与爱因斯坦对话”没依据;B项不能“探访我们之前100年的世界。”,只能回到今天;C项第二个“开始”应为“终了”。
小题4:“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只是一种可能。参见文章第二段可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祝
春之魂,梁祝之魂,爱与美生生不息的轮回与再现。在周之梦太柔和 、太飘逸、太让人像雪一样在春天里想融化。蝶是美的,兼具视觉和幻觉的美!
蝶在红花绿叶间翩翩,你觉得美;捏一只蝶央入书本,即使枯了,那美的形韵犹在。若当真有蝶入梦,会不会茫然若失地问:我是谁?谁是我?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人的感觉与联想由此及彼,由真及幻地造出许多美来。如魂一样的蝶,如蝶一样的梦,岁岁年年在春天里苏醒和舞蹈的魂一样、梦一样的那段不了情缘,都美得颤人,梦魂与情本属无形,及借蝶之形的让人可观瞻与想象罢。
想象无所拘约,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蝶的本质与由来。假如我说,那些美如仙子的蝶皆为毛毛虫是蝶的幼年或童年!
丑与美之间或许有一个涅槃与再生的过程。(甲)蝶之美当然也例外,必须经历毛毛虫那丑的阶段了。(乙)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多刺的仙人掌能开出极美的花,(丙)其道理或变如此罢。(丁)?庄周化蝶是高层次的彻悟,而悟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与沉思的过程;梁祝化蝶是对爱情的执著与不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著也可视为一中磨难与历劫。磨难完成你的人生,痛苦使你理想升华与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磨难对于一个来说,未必不是一个难得的由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机遇。
人生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有可能伴随社会大变革而来,让你惊天动地,有一番经天纬地的作为,但更锪则是潜匿于日常生活之中。一次偶然的忍让,一次给予别人的帮助,一丝小小的善念等,都可能让你完成和完善自我,而升跃到某种更高的境界。从小事做起,是你嬗变的必需,你不可忽视。
不必自卑自弃自惭形秽自甘堕落,不是每个伟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辉煌,不是每个成功者都是一帆风顺。美从丑陋中提炼,成功由失败奠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若是十全十全美,或许就不能称其为美了。美是因比较而存在,残缺的美也许更具有美学价值。如断臂的维纳勘斯,如梵高稚拙的绘画,如那些有些并非美妙童年的蝴蝶……
我们都可能是毛毛虫,但都有着化蝶的希望;我们都可能是蝴蝶,却也有过毛毛虫的经历。所以,丑不必自弃、美不可自骄,关键是珍惜人生,珍视人生,不回避磨难,不放过机遇地修炼自身,你就会蝶一样自如自在地美了……
1、文中“梁祝之魂”、“庄周之梦”分别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祷墓化蝶”和“庄生梦蝶”的典化用法。指出下列解说中不恰当的一项 ( )
A、“梁祝化蝶”的故事反映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所发生的婚姻惨变。说明广大人民的婚姻,不能美满于生前,却想团圆于死后,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对压迫者的反抗。同时应看到这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惨痛愿望,也是无可奈何的慰藉。
B、“庄生梦蝶”的故事原为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后用以比例扑朔迷离的情境,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援引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C、“梁祝化蝶”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爱情幸福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人生的热爱。“鬼团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大胆的想象,却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抗议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不可否认,“鬼团圆”也渲染了迷信色彩。
D、“庄生梦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 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唐朝李白《古风》诗云:“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庄周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录下来的,若放回原文,应在 A、B、C、D 中的哪一处?( )凤凰之美须在涅槃之后;黄金之美须经历高温的冶炼;蝉鸣之美须得在泥土之中经历三年之久的沉埋之苦;丝绸之美须有哪吐丝数次痛彻肌肤的嬗蜕。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选出说法恰当的一项 ( )
A、人生总会经历由丑变美的演化过程。
B、人生的机遇都有化蝶的希望。
C、人生必经蝶似的嬗变,方能达到美的境界。
D、人生有经历磨难,把握机遇,方能走向辉煌。
4、下列句子都描写蝴蝶,鉴赏后指出评说不当的一项 ( )
A、描写蝴蝶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B、描写蝴蝶巧用陪衬,或写风,或写花,或写飞禽等。
C、上述例句中有五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D、上述例句中有四句展示了四季景色。
参考答案:
1。C ?
2。A ?
3。D?
4。D
本题解析:
1.(“梁祝化蝶”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不能说是渲染了迷信色彩。)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斧头
?李汉荣
?少年时,我曾做过一个游戏,将父亲用了好多年的那柄斧头,偷去埋在挖野菜的山梁上,然后栽了两棵小树作为记号,设想着再过几年挖出来,看斧头会变成什么样子。后来在外地上学、谋生,就忘了这件事,忘记了被我埋掉的那柄斧头。
?年岁一长,便渐渐回忆起往事来来,也就明白了“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就记起了在我平淡的少年岁月里,也有着一个斧头的神话。在我记忆中深埋的那个斧头,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年回家,我在那个山梁上找到了两棵高大的橡子树,我当时栽的那两株小树正是橡子树。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我小心翼翼地挖掘,如同考古学家挖掘远古的墓葬,我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我的记忆。刨去表层的腐殖土,刨去岁月的尘埃,我一点点接近时间深处的东西。
?根,根,仍是根。纵横交织的根。老根、新根、粗根、细根。我被密集的根挡住了去路。在根与根之间,我继续挖掘搜寻。
?终于,在根的深处,在根的手互相紧握的地方,我触到了一个硬物,潮湿的泥土芳香笼罩着它,根的手指缠绕着它,我看见它了,它锈在泥土里,安卧在地层深处的温暖里,它已经与泥土打成一片。一个曾经在地面上显得十分锋利和明亮的东西,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地下的幽暗宁静。在根的把握里,在泥土和地气的劝说下,它正在慢慢地变成别的事物。我久久地凝视着它。
?最后,我将刨起的土还回原处。我告别了我早年的记忆。这再一次的掩埋,使我的记忆更深。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我知道这是永恒的告别。从今,那个烙满父亲手纹也印着我的手纹的斧头,将在寂静的泥土里远行,像一个人走在自己的命运里。起风了,橡子树叶互相拍打着,发出金属的声音,我知道,这些树叶的手掌,正是从泥土里汲取了金属,那也是我记忆中的金属。人总是在他的岁月里埋藏一些什么,比如埋一柄斧头,埋一个永远孵不出天鹅的鹅卵石,或者埋一些泪水,埋一段眷恋…… (选自《散文》2003年第2期)
1.“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句中“早年的神话”指什么?
2.概据文意,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2)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
3.仔细阅读挖掘“斧头”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中深埋的斧头,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2)我为什么将“刨起的土”又“还回原处”?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埋斧头”本来是小时候的一个游戏,可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加,游戏却使作者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B.文中的“斧头”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挖掘“斧头”就是警示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根”。
C.“紧握”“缠绕”“安卧”“劝说”等词语使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文章在写挖掘深埋的斧头时突出写“密集的根”,一方面说明斧头埋藏时间长,另一方面说明要想在纷乱复杂的思绪中寻找记忆难度大。E.文章结尾的议论语言简明,含义深刻,既画龙点睛,又升华和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
1.将斧头埋在土里,过几年再挖出来,看斧头会变成什么样子。
2.(1)记忆对人生和民族有着深刻的价值。(2)用承载着深刻内涵的记忆替代了以前简单肤浅的记忆。(意思对即可)
3.(1)锈在泥土里,安卧在地层深处,已经与泥土打成一片。(2)为了使记忆更深刻,更永恒。
4.BD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B项从结尾的议论来看,“斧头”没有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D项“另一方面”的说法理解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小题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