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9:48:04 【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韩愈《师说》)
(4)?,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5)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6)?,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7)人间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答案: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犹且从师而问焉
(4)渭流涨腻
(5)多于在庾之粟粒
(6)舳舻千里
(7)一尊还酹江月
(8)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给下面一段文字拟一个标题,要求用对偶句,一共不少于16个字。(6分)
据悉,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准备修整问津书院。问津书院因孔子周游列国,过此地问津而得名。它曾与东林书院、岳麓书院齐名,朱熹、李贽等曾到此讲学,一时儒学大兴,人才辈出。此次修整,力图恢复明清时建筑群原貌。又悉,湖北大学将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建一所孔子学院,目的是宣扬儒学,促进中国文化在当地的普及。至此,孔子学院在全球达到249家。
??;??。(不少于16个字)


参考答案:示例:①修整书院,力图恢复文物原貌;创建学院,竭力弘扬中华文化。②孔子昔日周游列国,儒学而今传扬海外。③兴儒学,问津书院传古今;促交流,孔子学院布四海。


本题解析:概括新闻时,先看清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本段新闻主要是关于问津书院重建的问题,它之所以重建是因为它在儒学传播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弘扬中华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把握住这一点,再答题就轻而易举了。
点评:拟写新闻标题要做到以下几点: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事实;要善于概括,经过压缩,标题的内容要做到再不能再削减为止;要有明确的是非,有鲜明的爱憎;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了告诉读者事实而外,还要让他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染到什么,要给人以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然(nǎn)眼(jiǎn)明信片计日程功
B.游(shuó)挛(jìng)辩证法结外生枝
C.理(chù) 气(òu)度假村开源截流
D.坍(pǐ) 堂(nòng)爆冷门筋疲力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B.“说”应读“shuì”,“结”应为“节”;C.“处”应读“chǔ”,“截”应为“节”;D.“弄”应读“lòng”。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淡(tián)
芸众生(yún)
骑(tí)
私枉法(xún)
B.俯(kàn)
青青子(jīn )
(zī)
相形见(chù)
C.巡(jūn)
发光(yì)
(qì)
长歌哭(dàng)
D.编(zuǎn)
屈聱牙(jí)
(pōu)
怏不乐(yà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                               
①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
②文学和艺术的融通和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
③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创作实践
④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
⑤诗画融通,则是文学和艺术的融通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审美活动
⑥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
A.②⑤⑥④①③
B.②⑤①③⑥④
C.⑥④①②⑤③
D.⑥④③①②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⑥④承接开头两句,①“这个问题”指代前面,②⑤相连,③承接⑤。此类试题要注意几类词语:关联词、副词、代词。几个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