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一)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脑思维会漫游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白日梦似乎是大脑的默认装置,而且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此项功能。
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人们有具体的工作要做时,他们会集中精力处理这项工作,但是一旦闲下来,其他的大脑区域则会忙活起来。
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心理学家马莉娅?马松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人们手头没有事情做,有些大脑区域似乎总是活跃的。”
当马松询问人们这段空闲时间在想什么时,人们的答案很明确。
她说:“他们在做白日梦。但我发现,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不是在不着边际地幻想,而是在想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
马松的研究小组给这种情形起名叫思维漫游。关于人们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或从事具体活动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看法不一。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时候大脑并不是一片空白。
马松的小组进行了一项试验,利用比较新的机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思维活动,对大脑进行实时成像,显示哪片区域在何时是活跃的。
马松的研究小组召集了19名自愿者,在他们完成不同任务时进行脑部扫描。当自愿者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一项任务时,研究者也同样对其大脑进行了扫描。
她研究显示:“当不需要专注于一项任务时,思维通常会四处漫游,随意地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这时候的活跃区域包括大脑前端的额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
马松不确定为何会出现这些脑部活动,但她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大脑必须一直有事可做,这样它才能保证当需要迅速思考或快速做出反应时,它总是处于活跃状态。”
研究者写道:“另一种可能性是这种信马由缰的思维漫游帮助人们把自己以前、现在和将来的体验连贯起来。”
马松说:“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困于此时此地,也许我们正陷入堵车动弹不得,但却可以神游天上。”
他们总结说:“尽管思维在漫游时冒出的想法有时候对现实有用,但这些例子不能证明思维因为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相反,思维会漫游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小题1:下列有关大脑思维漫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大脑不再专注于某项工作时,其他大脑区域就会忙活起来的生理现象。
B.是大脑在无事可做时思维由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的随意流动。
C.是大脑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也没有从事具体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思维现象。
D.是大脑维持活跃状态以保证迅速思考或迅速反应的一种方法。
小题2:关于大脑为什么会漫游,下列说法不符合研究者的推测的一项是(?)
A.用一直有事做来保证迅速思考或快速反应时需要的活跃状态。
B.帮助人们把原本不同时间地点的零散的体验连贯起来。
C.使人们不会受困于某时某地,因为形体受拘却可以神游天外。
D.思维会漫游没有什么理由,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人们在无事可做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虽然看法不一,但都认为大脑思维会漫游。
B.研究者认为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思维漫游,它们是大脑前端的额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
C.研究者对自愿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时和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下一项任务时的大脑都进行了扫描,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D.研究者认为,思维漫游虽然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但也不能由此推断大脑是为了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海的一幕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转移,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投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的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相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轻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风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再返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红,太阳就在这红云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幅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满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的远处,追上太阳。月亮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个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至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1、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哪两种景象?试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4分)
2、文章在描写两种景象时,除了拟人之外,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4、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否相同?试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加以概括。(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圆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的,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竞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突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小题4: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4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