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28 10:01:12 【

1、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陶(侃)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答案: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大体的意思,此句是说陶侃担任监管鱼池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将鱼送给母亲,母亲不要又让送鱼的人捎回来,并且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这件事使母亲担忧。可以从最有把握的的地方先断开,在两个“母”之间可以断开,其次在“曰”“乃”等之间逐一断开。
点评:文言断句首先要明白大体的意思,然后从最有把握的地方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同时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曰、夫、兮、也”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昊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史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会稽虞喜隐居海嵎,有高世之风。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号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少有高操,闻晷学行过人,自东阳往候之,始面,便终日谭宴,结欢而别。
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经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径征。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晷未及在、大敛,有一老父缦袍草屦,不通姓名,径入抚柩而哭,哀声慷慨,感于左右。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门者告之丧主,怪而追焉。直去不顾。同郡顾和等百余人叹其神貌有异,而莫之测也。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愍其如此?愍:担心,忧虑
B.闻人之恶,惨若有失?惨:悲伤
C.见人饥寒,并周赡之?赡:供给
D.径入抚柩而哭?径:小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孙晷恭孝的一组是(?)
①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百晷不离左右
②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
③闻晷学行过人?④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
⑤而晷见之,欣敬逾甚?⑥闻人之善,欣若有得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晷家里虽然很富裕,但他仍亲自处田,生活俭朴
B.孙晷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对有困难的乡邻竭尽全力帮助
C.孙晷经常告诫妻子不要羡慕奢华,要节俭朴素地生活
D.孙晷品德高尚,才学出众,赢得了普通百姓与朝廷官员的一致敬仰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田,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敬逾甚,寒同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角衣推被以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1)孙晷虽然家业丰厚,但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攻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关键词:“布衣”,名词作动语词“蔬食”,以粗米、草菜为食;“躬亲”,亲自)(2)(孙晷)高兴敬重有加,天气寒冷就(与他们)同床而卧,吃饭时也(与他们)同吃一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关键词:“恤”,顾念,体恤,引申为周
济,救荒作物济:“与”后省略了“之”)
【参考译文】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顾荣看到后先赞扬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分),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松懈之意。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当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会稽人虞喜在海边隐居,有高于民有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德娶他的弟弟虞预的女儿为妻。虞喜劝诫侄女抛弃浮华崇尚朴素,与孙晷志同道貌岸然合,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淳很小就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才学品行超越常人,从东阳前往看望,刚见面,就整天欢宴,尽兴而去。
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他正好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一回事。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每见人奏事,必颜色/假:不真实。 ②虞世基等,亦诛死/寻:不久。
B.①必须言规谏/极:竭力。      ②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道理。
C.①冀凭直言议/鲠:耿直。      ②陛下开圣虑,刍荛/纳:采纳。
D.①喜则赏无功/滥:泛滥。      ②若不能受谏,能谏人/安:怎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B.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说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 (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让百姓形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3分)
(2)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3分)


参考答案:6.D
7.C
8.D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2)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说的是)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


本题解析:
6.轻:以……为轻,轻视。
7.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8.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饮食冠裳,动词;假,借;夸徇,夸示炫耀。
(2)上下驰骋,涉猎广泛;工作,擅长写;鲜,很少。
(3)判断句式;吝,吝啬;过,过错。抓住要点,文意不通扣1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9分,)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所在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四十一》)
〔注〕①赇(qiú):贿赂 ②马防:马廖之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之愈急,后遂断绝案:案件
B.永平五年,法征坐:因……而获罪
C.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简:选择
D.冠盖之士争赴之趣:投靠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3分)(?)
①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②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③言事无所依违? ④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⑥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
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
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
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
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5分)
(2)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老人小孩牵拉着车子,哭着跟随,一天才能走几里路,不能前行,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暗中乘船离开。(2)杜笃被乡里人鄙弃,在美阳寄居,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交结。


本题解析:
小题1:案:追查
小题1:①武帝对其见解很满意;⑤伦缺少威仪,受人轻视;⑥伦为了说明自己的私心
小题1:不是皇帝任人不当,而是马防用杜笃不当
小题1:(1)大意对2分,“裁”“伪”“阴”各1分,共5分(2)大意对2分,“废”“为……所”“交通”各1分。共5分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跟随淮阳王到京师,与其他官员一同被皇上接见。光武帝(刘秀)用治政之事向他询问,第五伦趁机回答为政的见解,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委任他担任会稽太守。会稽地区滥设寺庙频繁祭祀,喜欢占卜,百姓常常用牛来祭祀鬼神,因此财产匮乏。第五伦上任后,向所属各县发出文书,明白告知百姓,那些借托鬼神来敲诈恐吓愚弄百姓的巫祝,都要审查问罪。如果有胡乱杀牛的人,官吏就给予处罚。民众开始很害怕,有的巫祝加以诅咒胡言乱语,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后来这类事便逐渐绝灭了,百姓因此安定下来。
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律被征回朝廷。郡中的老人小孩牵拉着车子,哭着跟随,一天才能走几里路,不能前行。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暗中乘船离开。
后调任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用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凭借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选择那些家境丰足的官吏把他们全部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的官位,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肃宗刚继位,第五伦被从远郡提拔,代替牟融作司空。皇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马家兄弟都居于要职,官员们都争着去迎合投靠他们。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于是上疏,等到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听说马防请杜笃任从事中郎。杜笃被乡里人鄙弃,在美阳寄居,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交结。他所在县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疑虑奇怪,何况竟然让他担任从事,我恐怕人们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来辅助马防,不能再让马防自已请人,以免有损于事业和声望。”他的意见都没有被省察采纳。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有时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斟酌处理的意见,他也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然而他缺少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他也因此而被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他,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儿子有病,即使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