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分)
小题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1: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小题2: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小题3:(1)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了做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标题的启发,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主人公干了什么事的思路来概括即可。如主人公:董师傅;事件:游湖;次主人公:小翠。
小题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如文章第一段末句“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是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了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如第五段“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刻画出了他乐于助人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第一问的细节描写,如“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由下文董师傅领小翠游湖可知,这处的细节描写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了做了铺垫。第二问,“更加似雪如金”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从生动形象的角度答出丁香、连翘的艳丽之美的特点。“挤满枝头”一个“挤”字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从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海棠的特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话剧《茶馆》的节选,完成12—13题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
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12.吴祥子、宋恩子是什么样的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靠抓人为生的受迫害者? B.统治阶级的鹰犬爪牙
C.?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 D.不受任何人管的地头蛇?
13.王利发的对白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 B.自私自利、老实忠厚
C.豪爽直率、善良诚实 ? D.谦恭温和、狡诈机变
参考答案:12.B13.A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分)
小题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苦难”与“幸福”在马看来都是可以抖落的尘埃,这句话运用了反复、拟人手法,将马儿朴实坚韧,无怨无悔,没有奢求,默默承受重担的品性揭示出来。
B.马坊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是找寻生活细节、对话父辈精神的载体,是漂泊在外、布满心尘的作者的灵魂栖息地,是无数代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地方。
小题2:①、栗色马传奇的死亡增强了它的使命感与神圣感,照应前文“神迹”、“神给予”之语。
②、拟人化的手法,丰富并升华了马的性格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③、表现乡亲们对栗色马的崇敬,人与马惺惺相惜,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④、马倾尽最后的力量,生养后代,虽形体已逝,但足迹不朽,生命延续,就像父辈之于“我”的意义。
小题3:亲人离去之痛——用草木、用寻访故土来自我安慰和排遣——对栗色马、对父亲的深情回忆与歌颂——对“马的呼吸”的急切追寻——来到马坊沟的激动、凝神——听到马长啸时的神圣庄严,及身心融化。
小题4:①、文章以回忆马、找寻马、听到“马的呼吸”来组材,“马的呼吸”是我寄托乡情、找寻乡村生活细节的纽带。
②、父亲用青草养育马匹,用庄稼养育子女,马的呼吸和我的呼吸,都与父亲、与草木、与乡土息息相通。
③、马的呼吸连同父亲的呼吸,让我想起父亲喂马的辛劳,以及诸多父辈的精神:朴实善良、平静单纯,为子女奉献一切,辛勤劳作、别无奢求。
④、马的呼吸保存了野性自然,质朴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农业文明的珍惜和对故土文化、传统品性的回归渴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2:答出三点给满分。
小题3:答出五点给满分。
小题4:每点2分,共8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
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
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3)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
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
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
(4)观点一:赞同另一种结局。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让老黄牛善有善报,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
观点二:不同意改结局太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更改结局,就缺少了对自私、冷漠、忘恩负义的人的批判,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4题。
琴王
游睿
?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
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 (原载《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13期)?
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请解释作品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1)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③突
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2.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
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3.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
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
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4.(1)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生的希望也就在眼前。
(2)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与语境和小说主题相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