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28 10:19:26 【

1、阅读题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
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藩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小题1: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小题2:①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小题3:“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4分)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答
案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一方面2分,共4分。)
小题: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1点2分,共4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
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
小题: ①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只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带有功利色彩)。
②现代人缺少闲情逸致,视读书为苦事。
③现代人只在休闲时读书。(1点2分,答对3点方可得满分。)
小题:(6分)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意思对即可)(1点3分,共6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宗教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宗教,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宗教文化。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宗教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鱼猎。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和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在古希腊人所处环境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
小题1:
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之一。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界的破坏不大,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恐惧心理。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宗教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宗教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小题2: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
强调神灵作用。
小题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宗教的,由于复杂的缘故没能发展为成熟宗教,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宗教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参考答案:1.
小题:
D
小题:
A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征服”用词不当,不存在这种关系。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在文中看不出来,且从第二节可以看到,游牧部落处在草原季风区,条件较为优越,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并不强烈)
小题:
“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文是“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文中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B、C选项可以从最后一节推知,D项第四节有游牧部落靠战斗力、农耕部落靠有才能首领的表述,最后一节“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表明古希腊人对神灵的看重。
小题:
通过第四节文字“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可以获知“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则明确了农耕文化对游牧文明的影响,即为一种文化交流。A项“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的说法失当,文中是“基本不信宗教”。B项逻辑顺序颠倒,原文是“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D项“必然”的表述过于绝对了,在文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麦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蓝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呜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向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的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民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呜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意对即可)
2.(1)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
  (2)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意对即可)
3.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意对即可)
4.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小题1: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文章中提到的《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有哪几条,请分条陈述。(4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年纪小,阅历少,学识浅的人很难看懂它。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另中学生头痛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里。
小题4: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踢”体现了一种力量,透露了一种深恶痛绝带有鄙视的心态,(2分)也形象地表明了教材编写者轻浮、缺乏理性的思想倾向。(2分)
小题2:1)《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与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不相吻合。(2分)(2)《阿Q正传》大量应用了“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与当代人阅读习惯有差距。(2分)  
小题3:AC
小题4:符合题意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项“主要原因”错,C项应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
小题4:本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侧重于个性化、创新性阅读。可以从《阿Q正传》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出发来阐述,也可以从批评娱乐至上的角度入手,当然也可以对老师教授《阿Q正传》时如何将思想性和批判性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谈谈看法。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
①那些担心自己过早失去头发的年轻人现在不必再紧张地盯着家族中秃了顶的亲人发呆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
②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头发DX”公司发明了这一检测方法.该公司说,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这一基因变体,那么便有60%的几率在40岁前秃顶.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如果拥有这一基因变体,那么受检测者就有85%的几率不会在40岁前秃顶。
③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寄往该公司进行检测,该公司会将检测结果寄回,结果中包括受检测者头发的所有细节.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收费149美元,可通过“头发DX”公司的网站进行,一些医生的办公室也可进行这一检测。
④该公司总裁安迪 戈伦说,目前市面上99%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骗人的,DNA测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依据,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治疗掉发问题.戈伦说:“我们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消费者喜欢这一点。”
⑤对这一检测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的哥伦 比亚大学基因工程学副教授安杰拉﹒克里斯蒂亚诺说,目前还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少之又少
⑥她说,虽然“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了分析,但仍有许多其它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决定秃顶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⑦克里斯蒂亚诺说:“只挑出一种基因的做法有点武断.不过其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起作用的另外10种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⑧美国掉发协会创始人斯宾塞 科布伦承认,这一检测并不完美,但该协会对这一检测提供了支持
⑨科布伦说,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
(据2008年3月3日《今日美国报》报道)
6.下列关于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检测法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这种检测方法是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于今年1月发明的。
B.这种检测方法可准确预知一个人在40岁前是否秃顶。
C.这种检测方法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成DNA样本。
D.这种检测方法可通过该公司的网站或一些医生的办公室进行。
7.下列表述不符合“头发DX” 公司提出的基因检测法原理的一项是: ( )
A.秃顶是基因变体造成的,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者过早秃顶的几率。
B.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该公司找到的那种影响秃顶的基因变体,那么受检者就有可能在40岁前秃顶。
C.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该变体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D.如果受检者拥有他们辨别出的那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那么在40岁前就不大可能秃顶。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检测法是目前预知秃顶几率最完美的检测方法,因而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B.从分析基因着手,有可能找到秃发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治疗秃顶的办法。
D.家族中有秃顶亲人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也会秃顶,主要是因为秃顶是可以遗传的。


参考答案:6.D7. C. 8. B


本题解析:
6.错误项多数属于“表述不准”类错误.A项中“今年1月发明的”有误,原文是说“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B项“准确预知”有误,原文是说“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C项“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有误,原文是说“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并不排斥用其他部位的物质做样本7.属于“无中生有”类错误。“抑制着秃顶的发生”有误,原文第二段末尾只说,有这种基因的人可能在40岁前不秃顶,但未说这种基因抑制着秃顶的发生。8.错误项多数属于“绝对化”类错误.A中“最完美的检测方法”有误,C中“都是无效的”有误.D中“秃顶是可以遗传的”“以偏概全”,因为年轻人的担心有多方面原因且“可以遗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