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池北书库记
朱彝尊 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
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刘歆之《七略》,郑默、荀勖之《中经》、《新簿》,其后四部、《七录》,代有消长。民间所藏,赐书之外,无多焉耳!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民间镂版,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①,今则操一囊金,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诵四子书,治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可立取科第。而贾人牟利,亦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非是则不顾,至以覆酱,裹面,糊蚕箔。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此士君子衋伤②于心,而先生书库之设,藏之惟恐不亟也。
彝尊经乱,先世之遗书莫有存者。及壮,糊口四方,经过都市,残编断帙,至典衣予直,积之二十年矣。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然未尝无出于藏书家目录之外者。譬之于海,九川四渎无不趋焉。而滮池瀱汋?③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奉先生之命,遂为先生记之。(选自《四库全书》集部卷六十六)
【注】①南面百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指做侯王。②衋伤:伤痛。③滮池瀱汋?:泛指小水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望甲齐东/甲:居……首位
B.万卷可立致/致:到达
C.藉钞本流传/藉:借助
D.至典衣予直/直:通“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顾士之勤于钞写/积之二十年矣
B.今则操一囊金积之二十年矣/非是则不顾
C.日中集奉钱所入/民间所藏?????
D.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民?间所藏/悉以购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却以议论为主,这种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脉相承。
B.作者认为古代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有读通四五十卷书,才能考取功名。
C.本文还具有文化史的意义,它提供了明清时代有关记录、版本的一些历史情况。
D.抄本流传到雕本流传是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却加以批评,未免有失偏颇。
4.翻译
(1)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B
4.①古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日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1)尚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中“老而弥笃”的“笃”是指忠实、厚道、坚定等含义,可以引申为深厚、更加等视语境而异。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小题2:
试题分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可得出答案,属于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
小题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见,应对称旨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见:看见
C.悉施行之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多:称赞、重视
小题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祖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1:(①是他受到世祖的赏识④写世祖听从劝谏后的做法,⑥是对王文统说的话)
小题1:(B还有“流亡复归”)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是邢州沙河人。他幼年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和太保刘秉忠是同学。忽必烈(还没有成为元世祖)住在潜邸(皇储未正名时居住的宅第,取“潜龙勿用”意)的时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说他可以被任用。丁未年,忽必烈召见张文谦,张应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于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书记官,一天天地被重用。邢州处于要道,刚开始忽必烈把这里的二千户百姓分给功勋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监督征收粮食钱财,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政令。有人向王府诉苦。文谦和秉忠对忽必烈说:“现在百姓生活困顿,没有哪处比邢州更厉害的了。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挑选身边的侍臣脱兀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贪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一照做。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文谦和秉忠、姚枢进谏说:“杀了使者违抗命令的是高祥啊,这不是百姓的罪过,请您原谅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百姓靠他们的话全部存活下来。己未年,忽必烈带领军队攻打南宋,文谦和秉忠说:“大王的军队,重在征讨,不在战斗,对南宋百姓应该一样用仁义对待,不能滥杀无辜。”忽必烈说:“希望大家一起遵守这样的诺言。”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相。张文谦帮助元世祖建立朝纲,讲解利害,把安抚国家、方便人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元世祖的命令一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统向来嫉妒贤能,朝中谋划商议的时候,屡次否定对方的意见,王积怨不能平息。(文统为人忌刻,初立中书时,张文谦为左丞。文谦素以安国利民自负,故凡讲论建明,辄相可否,文统积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谦竟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去。《王文统列传》)张文谦急切请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凭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区域的宣抚司事。临走的时候,张文谦对王文统说:“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况且又逢着大旱,不减免税赋,怎么能够抚慰百姓,从疾苦中获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统说:“皇上刚登上皇位,国家的费用只依仗税赋,如果再减免,凭什么供给皇上的用度呢?”张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时节和顺,年成丰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于是免除了通常赋税的十分之四,酒税的十分之二。
文谦早年跟从刘秉忠,深入地研究方术和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义理。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凡是向皇上陈述劝谏的,总是尧舜仁义之道。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里只有藏书几万卷。尤其是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因而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郑羲,字幼,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做……妻子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把东西送给别人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被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石率精锐攻之
B.要以全制为胜/为州郡所信
C.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以石有备,乃止
D.众心乃定/食尽城溃,乃克之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 )
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5.(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文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看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A
4.(1)古代埋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