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
A.“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
B.“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其原因是他们信奉宗教神权
C.梁先生认为那些“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的人是因为把科学看得“太窄”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不懂科学精神
D.梁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就将被现代科学所淘汰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该段文字主要是讲科学精神,而“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的原因在文中并未提及,B项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B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有删节)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的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
C.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小题2: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分)
小题4: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
本题解析:
小题1:《江南的冬景》的感情基调和《故都的秋》不同。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①据报载,现在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年轻的心内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在当今医院挑选毕业生把高学历作为重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的消息着实让人担忧。
②时下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非博士不进”成了有些单位的用人口号。医科在高等教育中一向以难学、功课负担重闻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付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从医的门槛变得很高,这个门槛具体体现在:学历越高越好,海归派比土博士有优势,博士比硕士有优势,硕士比本科有优势。于是,为了进好医院,医学院的学生不停地往上苦读,在对学历的追求中,学校与学生其实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高学历与好大夫是不能划等号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对医学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多接触实际的病例,多思考、多判断,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仅仅书本知识丰厚,实践能力欠缺,结果是治病时不敢下结论或者是妄下结论。目前的医学博士在工作两年以后,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堂而皇之进入专家行列,他们的实践经验其实相当欠缺。所以,医学界尤其应该摒弃唯学历论。从医者要真正对病患负责,对生命负责,就应该苦下功夫,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这是从医者应有的医德和操守。
④我国现有的医生培养过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医学专业有较长的实习期、见习期,但因为其间还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而医学教育尤其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会写论文、会思辨的研究者,临床诊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片面追求发表论文,不重视临床实践,导师带的博士生众多,也无暇顾及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来解决。
⑤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标准。当前,社会需要的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灵活应用知识,真正把知识转换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社会需要高学历者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为我们可信赖、可依傍的对象,而不是仅凭拍脑袋说话办事的人。为此,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论才用人;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确定待遇,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水平能力而不是唯文凭是取。
1. 根据材料,说说“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现象的根源何在?(6分)
????????????????????????????????????????????????????????????????????????????
??????????????????????????????????????????????????????????????????????????????????????????????????????????????????????????????????????????????????????????????
2.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为什么当今高学历与好大夫不能划等号。(3分)
??????????????????????????????????????????????????????????????????????????????
??????????????????????????????????????????????????????????????????????????????
?????????????????????????????????????????????????????????????????????????????????????
3.如何才能使高学历与好大夫划上等号?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
参考答案:1.(6分)(1)医院挑选毕业生、职评等“唯学历论”,不注重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本土“留学”散记
朱铁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大学4年中,我有3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
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
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
“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
“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留学”中,还有两次接受耐人寻味的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
“为什么?”我万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
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
“当然!当然!”她强调着。
“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谁都会这么做。”我说。
“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小题1:请说说文章题目“本土‘留学’散记”的两个好处。(4分)
小题2:请用三句话来概括文章中留学生的四件事。(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高兴不起来”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土”,就是本来生长地或自己国家,“本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文体等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本土”的意思,“留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来分析;在结构上,“散记”暗示了本文就是围绕着几件零散的事件来写,起着线索作用。在文体上,以这种特别的题目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对文章中这四件事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题干“留学生”的要求,可以使用“某某留学生做了某某事”的格式,如第一件,可以用“日本学生拍摄蝉脱壳的全过程”,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国企改革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小题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很大程度的影响。
B.“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D.“瓶颈”比喻中国经济,表现其发展虽有不畅,但一定会走出困境。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小题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正当世纪之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止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6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技
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瓶颈”本指瓶子上部较细的部分,比喻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文中用来比喻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小题1:“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其理由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而不是完全。
小题1:A项对概念理解不当,“十五”即第十个五年计划。B项中的“再创新的研究”应为“再创新和研究”,短语中为并列关系,不是从属关系。C项中概念不清,文中未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小题1:A项理解不当,把原文中的可能性都变成了肯定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