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胖子和瘦子???????? (俄) 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两片油亮亮的嘴唇像熟透的樱桃一样。浑身散发着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站着一位下巴很长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细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呼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呀?”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始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天啊,是你呀!嗯,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②,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③,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④,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羞,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那也没关系!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我原来在部里的一个厅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金星勋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煞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欢畅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儿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在瑟缩,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子,做出立正的姿势,把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大人,我……非常荣幸!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了,嘿嘿赔笑道,“多承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算是新教徒……”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酸相,使得三品文官直恶心。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向他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那只手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嘴里发出嘻嘻的笑声。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惊喜交加。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尼古拉铁路: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 ②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③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④厄菲阿尔特: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读到这句时,你是否感到突兀?为什么?(4分)
小题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对瘦子这一形象刻画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就作者的意图进行探究。(6分)
2、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①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②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③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④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⑤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⑥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⑦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⑧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⑨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⑩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
小题1: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小题2: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小题3: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小题2: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3分)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小题3: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4分)
<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阶段名称
| 特点
| 表现、感染力
|
单音音乐 (16世纪)
| ?
| ?
|
?
| 和声与和弦伴奏
| ?
|
?
| ?
|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小题4: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早在1949年,一位名叫Donald Hebb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化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合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子。 因为大脑中,神经系统中的信号表现为神经冲动的活动,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为验证这个假设,我和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Kouichi Itoh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取出胎儿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在培养皿中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以不同形式剌激使之发放动作电位,然后检测时形成神经回路或者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总量,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需通过选择电生理刺激器上适宜的刺激频率就能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就像你选择特定的频率收听某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样简单。 1.下面不属于Donald Hebb提出的“简单法则”的一项是(???? ) A.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 B.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C.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 D.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 2.“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 )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3.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 B.神经元接收到信号后,多个突触同步激发,使神经元发放冲动,把信号传递给细胞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C.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其突触与其它神经元上的突触一起激发,从而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D.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4.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形成细胞回路,建立大脑神经元之间网络联系的重要条件。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形式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治学,为己还是为人?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孔子的原意恐怕并非如此。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学者的诠释,他所谓的“为己”,主要是指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德行修养;所谓的“为人”,则主要指将学问视为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的工具。例如,荀子曾在《劝学》篇中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并指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这句话就不但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让今天的人们仍然有振聋发聩之感。依循孔子的思路,实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者对“为己之学”有另一番理解,进而采取了相应的治学之举。在他们看来,治学纯粹是个人行为,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闷头去做,无须交流和探讨。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他们视为家珍,容不得他人置喙、听不得不同意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些学术研讨会也往往异化为“成果报告会”,缺乏真正的探讨、交流和争鸣。这种“为己”的态度不可谓不彻底,但它是否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恐怕需要打个问号。 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治学绝不仅仅是学者个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它是学者群体为了探索真理、改造世界、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从事的共同事业。从后一层含义上说,治学离不开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广泛交流。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上的许多灵感火花和发现创造,往往是在学者相互交流、彼此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和得以实现的。当今时代,学术研究的领域众多,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许多学科仅靠一己之力实难承受。于是,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同一个研究领域甚至同一个课题,都有许多不同的学者在研究;如果这些学者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就很可能出现“撞车”、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此相联系,如果一个人仅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不免显得太过狭隘,而且很难做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大学问来。倘若就此而论,今天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了。 综合观之,简单地说治学为己或是为人,似乎都有失偏颇。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治学需要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与境界即所谓“为仁由己”,但不可以闭门造车、固守一己之见;需要具有心系苍生的胸怀和面向世界的眼光,但不可有哗众取宠之心、欺世媚俗之举。 彭国华?(《人民日报》2009年8月28日 07 版) 1.??下列作者关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学”“为己”,主要指通过治学而提高自身修养,荀子很赞同他的观点。 B.???????孔子认为“为人”就是要“兼济天下、服务苍生”,还应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欺世媚俗。 C.???????作者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 D.??????现实生活中,某些学者对“为己之学”另有理解,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 7.??根据原文,选出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孔子关于“为己”之学观点的一项: A.??????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道德修养。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D.??????治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一向厚古薄今,他向往的是“周制”、“周礼”,认为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B.???????一个人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就会显得太过狭隘,因此很难做出于世有利的学问。 C.???????当今时代,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因此,许多学科难以承受在深度和广度空间上拓展的职责。 D.??????孔子所谓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观点至今仍然令我们警醒。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改变“为己”的态度,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才会得到缓解,学术才会繁荣发展得更好。 B.???????只有学者互相交流、彼此碰撞,才可能在学术上激发出灵感,实现发现创造。 C.???????同一研究领域甚至同一课题之所以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因为经常出现“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 D.??????如果不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而一味固守己见,不心系苍生而只为装点门面,那么,这样的治学就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