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加布林鲨鱼的悲情母爱
约翰逊
那是4月一个晴朗的星期三,我们一行12人进入了一艘性能优异的潜水艇,开始了我们的大西洋海底之旅,带队的人是50岁的弗吉尼亚大学的生物教授戴蒙先生。?
就在这时,我忽然发现窗口右侧的鱼群忽然四散逃去,一瞬间那些小鱼就都不见了踪影。接着一大一小两个阴影游了过来。那鱼灰色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鱼皮,长相非常丑陋凶狠,鼻吻比凶猛残忍著称的虎鲨还要长还要尖,那锐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直立的三角刮刀,寒光闪烁,样子十分狰狞可怕,让人不寒而栗。?
戴蒙先生激动地说,“这就是加布林鲨鱼,非常珍贵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过完整标本的加布林鲨鱼,太难得了,这次居然被我们遇到了。”?
加布林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噬人鲨,只在深海活动,凶猛异常,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魔鬼鲨”。它同时也是极为特殊的一种鲨鱼。当它被围入鱼网几经挣扎不得脱身时,会通过自身类似鱼鳔的肌体压强变化,而膨胀起来,最后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块,宁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很有点宁死不屈的骨气。
戴蒙先生说:“我们将跟着这对鲨鱼,看是否有机会捉住它们,但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许多年来,还没有一条加布林鲨鱼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我们的潜水艇慢慢接近了小加布林鲨鱼。戴蒙先生把镜头对准小鲨鱼的时候大喊了一声“放!”,只听见闷闷的“咚”地一声,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地向两条鲨鱼扑来,小鲨鱼没有母鲨反应迅速,它被罩进了网中。?
母鲨有段时间消失了,我们高兴极了,拖着小鲨鱼慢慢上升。?
忽然潜水艇剧烈地摇晃起来,很多人脸色顿时变得煞白。那条母鲨冲了回来,它正在拼命地撕咬着鱼网,小鲨鱼见到妈妈,更是拼命地在里面挣扎,它们的嘴都已经被渔网上的倒剌划破,鲜血一缕一缕地飘地水里,染红一片。?
在撕扯渔网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母鲨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来者不善,它愤怒地向潜水艇发起了攻击。先是猛力撞击着潜水艇的头部,企图阻止它继续向上升,接着又疯狂地四处乱撞,它锋利无比的牙齿一次又一次从窗外闪过、那张大嘴好像在咒骂着什么,又像是绝望地企求着什么。?
我们继续上升。母鲨的进攻也因此变得更加凶猛。
那条母鲨见营救无望,扭头去看它的孩子,它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网中费力地挣扎,很显然,这条没出生没几天的小家伙已经没有力气了,动作迟缓了许多。忽然母鲨张开了血盆大口,恶狠狠地咬向了它的孩子……?
我们谁也没能想到母鲨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大家挤在狭小的窗口,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疯狂的母亲凶狠地隔着渔网撕咬着它的孩子。?
小鲨鱼被渔网裹得紧紧的,几乎无法动弹,只能任由母亲把自己咬烂。鲜血汹涌地喷了出来,一片红色的海水过去,我们看见一片片碎肉从渔网中撒出。小鲨鱼很快就一动不动了,但它的妈妈却还没有放弃撕咬,它张着大嘴,牙齿上沾满鲜血,不停地咬着渔网里的尸体。那具刚才还快乐地在水里流动的身体,现在已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我们都目瞪口呆,大家已经忘记船身的剧烈摇晃,两眼直直地看着那头母鲨,看着它把自己的孩子无情地撕碎。
周围的景物已经越来越清晰。母鲨的行动越来越吃力。这个生活在深海里的鱼是无法忍受浅水环境的,我想它很快就要放弃跟着我们,回到它自己的领地去了。?
可这时才发现,那倔强的母鲨依然跟随着潜水艇,在幼鲨尸体边游着,只是,它的身体好像膨胀了起来,变得很肥大,那双凶狠的小眼睛也有些向外突起,看起来非常恐怖。?
只看到窗外“轰”的一声,潜水艇受到了激烈的震荡,等到我们回过神能够再向外看的时候,四周的海水已经全被血染红了,到处都是一块一块的碎肉块。?
那条母鲨自杀了!它把自己爆炸成了无数个碎片,散在这片海洋里。?
船舱里安静极了,一直到上岸,没有一个人说话。
15.文章中除正面对母鲨的行为进行了描写,还进行了侧面描写。找出来说一下它有什么表达作用?
16.选文的第四段中对加布林鲨鱼的介绍有何作用?
17.文章哪些语句中表现出加布林鲨鱼的凶猛,刚烈?
18. “船舱里安静极了,一直到上岸,没有一个人说话。”试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说话?
参考答案:
15.周围鱼群的四散奔逃,戴蒙的话以及其他人员的表现
本题解析:
15、侧面描写主要是写其他鱼群和戴蒙的话。
16、铺垫或补充说明,丰富内容等皆可。
17、可以举例,也可以概括。
18、主要是这种悲壮的母爱:营救无望便咬死孩子然后自杀。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渡头闲想
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⑦段与第⑨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
第⑦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
B.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F.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
6.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生的方向。
2.将自己泛舟的感受与渡船上的人们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3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选举政治,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
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节选自《奥巴马传》
1.关于奥巴马的生活经历,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干过不好的事。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后,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使他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黑人总统,这表明黑人在美国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民主政治进步的标志。
B.奥巴马坦率承认自己政治经验不足,但他发出的变革的呼声却打动了美国民众。
C.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拉克战争,且认为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经济停滞。
D.奥巴马出言谨慎,他认为自己执政后,经济仍会低迷一阵,但最终会好转。
3.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用意是什么?(6分)
4.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B
2.A
3.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
本题解析:1.B 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
2.A 原文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改成“唯一”偷换概念。
3.体现了演讲的艺术。
4.归纳各段的主要信息,整合。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①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单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②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③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④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罐,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了一些,矮的是棕榈,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⑤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⑥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⑦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关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桨;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槌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槌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⑧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⑨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皇皇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人、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⑩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凉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1.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沈从文墓的特征,分点陈述并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一句“美丽总是愁人的”,根据文意,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的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沈从文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简朴(朴素):没有墓亭、墓道,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为马腾报仇。马超勇冠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马迢迟迟不能取胜。曹操使用离间计,涂改给韩遂的书信。马超对韩遂产生了疑心,进而两人又互相残杀起来,曹操乘机取胜。
B.统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唬得庞统魂飞魄散。
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计划火烧赤壁,庞统受命往曹营献连环计,没想到在前往曹营途中,巧遇徐庶,被徐庶道破机关。
C.袁术派纪灵领兵驻扎沛县东南,欲擒刘备。刘备急忙求救于吕布。吕布于是设计于辕门箭射画戟,与双方约定:只要自己一箭射中画戟小枝,两家就罢兵;如射不中,两家再战不迟。吕布一箭果然射中画戟,纪灵只好罢兵而去。
D.黄忠夺了对山,夏侯渊大怒,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夏侯渊措手不及,险些丧命。
E、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疑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猜疑他要借此机会为关羽报仇,于是就将他下狱处死。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B回归途中,D措手不及,被黄忠连头带肩,砍为两段。答对一个3分,两个5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