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3 18:58: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对有关《边城》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美。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驾船下行,不幸遇难。傩送也终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而远走他乡。
  E.《边城》中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外祖父),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期待傩送归来。


参考答案:C、E


本题解析:
C项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性格颠倒了。 E项中翠翠的爷爷并没有预知自己何时去逝,因而也未曾当面把翠翠托付给杨马兵。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看法,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这一定意味着,我们有接受一切信息的基因,有着一条条特殊的、人类所特有的DNA,能够认知语句的意义。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讲,人脑能产生词类以外的东西也是预先编码的。
这种观点跟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相符合,那就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力似乎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植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一些模板,随着生命的继续,把所有适合的东西都嵌入这些模板。我们积累信息,就像细胞积累能量一样,当我们碰巧找到一个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大脑深处就发生一次爆炸,那一观念突然扩大,收拢,充满新的能量,并开始复制。有时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爆炸,摇撼了一切,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想像受到了震动。
我们的生活靠的是把能量转换成话语,加以贮存,再以受控爆破的方式释放出来。没有语言的动物做不来这样的事。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它们也像我们一样,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但当感受器碰着对号的事实时,只有嗒的一声响。如果没有语言,像弹簧一样卷曲在信息里的能量就只能使用一次。
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为传达意义,经常需要有一种微弱的奇异感和扭曲感,没有语言的动物和细胞做不到这一点。淋巴细胞表面被按种别跟踪抗原,不能派该细胞去寻找完全不同的抗原;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只有人的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跟踪住的信息,也还能骋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法识别意义中多种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的确,那样我们就会永世使用那二十六个字母讲讲柴米油盐,大概还会达到能够闲聊的程度,却不大可能从简单的词语进化到巴赫式的复调。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节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信息》)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的一项是
A.与基因的预先编码相一致的信息
B.大脑深处连锁反应后产生的信息
C.动物寻找到的与假设相符的事实
D.蜜蜂使用偏振光而追踪到的蜜源
2.下列表述中,对“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接受信息后,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在遇到与之相关的具体或抽象的信息时,也不会使用语言传达意义。
B.动物只会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不会将接受到的信息复制贮存,并使用它去发现与假设不相符的事实。
C.动物只会追踪和与感受器对号的信息,并一次性地使用这些信息,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起来。
D.动物接受信息后,在大脑中对该信息做连锁反应的判断与想像,但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起来。
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一生下来就有的遗传天赋是认识语言,这是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观点。
B.事实上人类能够欣赏巴赫式的复调音乐,也是基因预先编码的遗传天赋使然。
C.语言的模糊性可能是用言语传播重要信息时,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D.语言是人类从认知简单的、具体的信息的意义进化到认知复杂的、抽象的意义的前提。


参考答案:
1、B(关键词“直接匹配”。“大脑深处连锁反应后产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人
朱 光 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关于“人”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动物,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B.人是最难懂的。所以“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别人。
C.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习性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兽性”,还存在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其中,“兽性”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D.人的生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和美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他们的起源并不是抽象概念。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D.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证明了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心灵,所以,一旦人的各种感觉神经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脑里就会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
B.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能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因为古代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有重要的作用。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错在“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小题2:
试题分析: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不在于“把人简单分类”。
小题3:
试题分析:范围缩小,“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错,“整个运动”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
作者:秋风
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制的,专制帝王利用儒学并不等于儒学就鼓吹、支持专制。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就是把专制政治与儒学混在一起,反而放过了专制及其真正的理论依据———法家。笔者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但想补充一点,替邵建回答他在行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社会演变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是儒家主动地寻找、创造机会,包括利用皇帝的权威,以求建立更为合理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帝王来利用自己。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孔、孟两圣的经历。他们当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最大的抱负还是治国平天下。只是,他们虽然名声在外,诸侯却无人想到利用他们,他们被迫恓恓惶惶地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
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认识儒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涵义,可惜人们对此未予深思。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奴隶制正走向崩溃,政制向封建皇权制转型。各个诸侯国在战争的压力下,积极地探索皇权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历史已证明:谁最快地摆脱奴隶制的束缚,建立皇权专制制度,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就是其专制相对于他国更为彻底的结果。
根据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诸侯最愿意利用的就是专制之术的研究与运用者。反过来,非专制甚至反专制的学派,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落魄者。孔孟一生都很落魄,依据这一事实大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汉初儒家是遭受排斥的:刘邦尚军功,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时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概括言之,三代汉帝继续沿用秦制。他们确实任用了一些儒生,但主流儒家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就在这种环境下,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却趋向繁荣。他们坚韧地生长、聚集,形成了一股文化、社会力量。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儒家这种不断集聚的文化社会力量当然在积极地寻求改制、立法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董仲舒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儒学思想大师,更是一位政治家,或者说是立法者(law-giver)。他抓住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的机会,提出“天人三策”,迫使武帝系统地接受儒家的治理原则和制度蓝图,从而发动了一次广泛的宪制变革。
董仲舒的基本政制构想是“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天道宪政主义”,后人似乎多注意前面一点,但他论证的侧重点其实是在后者。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董仲舒却说,天子上面还有天,因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而必须服从天意。最重要的是,皇帝本身没有能力弄清天意,只有儒生有这技艺。
上面对汉代独尊儒术过程的描述已足以说明,刘氏皇室接受儒家,不是他们在主动利用儒家,反倒是儒家借助文化、社会的力量试图控制专制皇帝的一次宪政主义努力。当然,这次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刘氏以后的统治已经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并借助暴力进行,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约束。相比于现代宪政,这种约束确实很不完善,但后人总不应把这种约束说成是帮凶。
(本文来源:南方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它将皇权置于天意之下,从而使皇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达到控制专制皇帝的目的。
B.它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真正约束皇权,以致沦为封建皇权专制的帮凶。
C.它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认为民轻君贵,有违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D.它认为,天子上面还有天,天子必须服从天意。皇帝要想弄清天意,只能依靠儒生。
E.它所倡导的“天道宪政主义”为现代宪政提供了启蒙,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民主。
小题2:能成为“帝王尊孔”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
B.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
C.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
D.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趋向繁荣。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AD(B“沦为帮凶”错,C“不利于进步”错,E属无中生有)?????
小题2:B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学说,体现了尊儒)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田磊
每当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时候,道德英雄就应运而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锋的“复活”以及郭明义的走红。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
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烂,但是1949年当国家归于安定,开始搞建设时,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层出不穷地涌现,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等各行各业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学习。?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在总结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思考过道德的作用,统治阶级掌握文化霸权,透过教育、舆论、法律不断强化它,当政权与道德合而为一,就可以安稳地统治,这是资本主义成功之处。所以,他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的设想倒是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通过树立一个个崭新的道德模范,强化了社会认同,凝聚了社会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们,大部分都退场了,只有雷锋是个例外。不过,雷锋也不再是那个充满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的同时,也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到了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雷锋,只是效果或许再不会如从前,主流媒体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声言犹在耳,如黄仁宇所说:“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多年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相反,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问题只是在于,在文化传播形态和人民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一个社会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这个命题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着漫长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对于国家权力过度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是共识,国家掌握着巨大的教育和传播资源,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会滥用对真理的解释权,为道德理想提供标准的、排他的同时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传播技术日益大众化、民主化的今天,这样的模板显然不会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当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样的社会道德是值得追求的?应该如何确立和建设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想?国家权力应提供人民讨论这些道德议题的空间,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人民去思考这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应该担心的是万一人民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时,该怎么办?现有的宣扬和动员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博览》2012年第7期)
小题1:关于“雷锋及雷锋精神”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2012年雷锋“复活”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
B.改革开放以来,雷锋作为意识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仍未退场,他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
C.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因而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
D.雷锋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首先想到的又是雷锋。
小题2:对于“道德与制度”的关系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就没有国家制度的良好运行。
B.国家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为道德理想提供的是标准的、排他的、日益僵化的模板。
C.在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中,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而被削弱了。
D.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家权力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并不乐观,需要慎重思考。
小题3:下列选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他的设想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
B.胡适等“五四一代”认为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不是道德。本文作者完全赞同前人的观点。
C.国家权力只要提供人民讨论道德议题的空间,不要害怕人民去思考道德问题,也不需要提供标准答案。
D.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对于这种提议,作者是不太赞成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错关系。将文中的并列关系转为了因果关系
小题2:
试题分析:遗漏“过度”,绝对化。
小题3:
试题分析:作者并不完全赞同,原文有“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