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森林艺人帕齐
彭蒂·哈恩帕
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伐树、剥皮、修整原木;伐木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枯燥无味。有时,碰上连日阴雨,你也只好躲进伐木场的小屋栖身。坐落在密林深处的这些低矮的小屋,阴森恐怖;在这里,你看到的是熟悉、呆滞的面孔,听到的是粗野无聊的对话。……然而就在这时,帕齐来了。人称“疯子”的帕齐,经过数日徒步跋涉,穿过密林,从人烟稠密的地方来到这里。当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很了解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作傻瓜……“想吃点什么吗?”有人会问他。
“如果有的话……”各个小屋之间相隔甚远,伐木工人的粮食来源有限,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帕齐是不会忘记那句老话的:民以食为天。当你亲眼目睹了柏齐是怎样饮海吞山的话,你很快就会知道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大肚汉。面包、黄油、烤肉,顷刻之间就会被他扫荡无余。等到他吃饱喝足,再打上几个饱嗝儿才开口说道:“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了。”
帕齐是一位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喜剧大师;尤其是他的面部表演,堪称一绝。他的面皮和头皮灵活得似乎与整个骨头互不粘结。两耳能自由地动;鼻子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随意变形;嘴巴既撅得出,又收得进,忽而斜扭,忽而前伸,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帕齐惊人的演技尤令初次领略的人们惊服。当你睁大眼睛,坐在那里目睹他的表演时,往往会感觉到眼前的奇景令人难以置信……帕齐带着他的“绝技”从一个小屋来到另一个小屋。你或许要问,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伐木工人来说,在这片与世界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张能随意扭动的脸,这些奇形怪状的面部表演,有时,的的确确能给他寂寞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
“疯子帕齐”是一位艺术家,像那些周游世界的传教士一样,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糊口谋生。伐木工人都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一两个铜板。于是,帕齐马上就会报答他们:“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啦。”
帕齐在他的旅途中可谓饱经风霜了。一次,他和另外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偏远的林区。他们是第一次到这儿来,所以,这里的伐木工人从未听说过“疯子帕齐”——鼎鼎大名的森林艺人。抵达时,天已黑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两个同伴倒头酣然入睡,第二天清晨,其中一人醒来,发现他的背包软瘪瘪地吊在树枝上,已经空了。他大声喊道:“这是怎么搞的,昨天晚上这只背包还是满满的,装着足够我吃上一个星期的食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还会有贼吗?”听了这话,倚在一旁的帕齐打着饱嗝儿走过来,懒洋洋地对他说:“这是什么话,什么贼不贼的,你背包里的东西是我吃的。”经过协商,伐木工人们决定,由他们每人捐出一些食物,弥补那个“倒霉蛋”的损失。不过,也要对帕齐进行处罚,让他为这个林区不讨人喜欢的工头表演他的“绝技”。那个新来的工头对帕齐一无所知,当这个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成傻瓜的矮小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工头冷冷地望了他一眼。
“你是来找活儿干的?”
“不,”帕齐说,“我是来给您逗乐的。”
说着,他开始表演自己的绝技。两耳前后飞动,鼻子拧作一团,嘴巴由左耳咧到右耳,然后转了一圈,又从下颏咧到前额,工头看呆了,瞪圆了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愚弄,而且是被这么一个流浪汉愚弄——好大的胆子呀!
工头暴跳如雷,一阵拳打脚踢,把帕齐赶了出去。受到如此虐待,帕齐十分痛心,这样的“绝技”竟然得不到工头的赏识,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帕齐没有向任何人辞行,独自一人,愤愤离去,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去寻找知音,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那些孤独的伐木工人,在与世隅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夏一年,当他们看到帕齐那惊人的面孔,绝妙的表演,也许有人会突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惊呼;唉,的的确确,这就是人的生活——十足的傻瓜!
小题1:小说中的帕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小说称帕齐是“疯子”,文章中哪些地方说明了帕齐是“疯子”?(6分)
小题3:小说两次出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说帕齐和工人都是傻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伐木工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环境恶劣,枯燥乏味,没有生活目标,越来越粗野无聊,只是因为顽强的意志力,才坚持了下来。
B.帕齐被称为“疯子”,但他并不是真疯,他的生活并不好,但是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表演给伐术工人们带来一些欢乐。
C.帕齐的表演非常生动,这些生动的表演得到伐木工人的认可,大家都愿意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点小钱,帕齐也借此可以维持他的—些生活。
D.小说以帕齐的遭遇为主线,通过几个生活片段,概括了帕齐用扭曲人格的艺术表演来谋生的故事,帕齐成为了一个森林怪人的代表。
E.帕齐是个艺术家,虽然有时得不到赏识,但是他并不灰心,为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他不断地流浪,不断地追求。
2、阅读题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母亲的中药铺》节选)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两种理
梁漱溟
①人类之视一般动物优越者,实为其心思作用。心思作用,是对于官体(感官器官)作用而说的。在高等动物,心思作用初有可见,而与官体作用浑一难分,直不免为官体作用所掩盖。必到人类,心思作用乃发达而超于官体作用之上。故人类的特征,原应该说是在心思作用。俗常“理智”、“理性”等词通用不分者,实际亦皆指此心思作用。不过我以心思作用分析起来,实有不同的两面而各有其理,乃将两词分当之;而举“心思作用”一词,表其统一之体。 似乎这样处分,最清楚而得当(惜“心思作用”表不出合理循理之意)。
②心思作用为人类特长,人类文化即于此发生。文化明盛如古代中国、近代西洋者,都各曾把这种特长发挥到很可观地步。但似不免各有所偏,就是,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为了证实我的话,须将理性、理智的分别,再加申说。
③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④科学之理,是一些静的知识,知其“如此如此”而止,没有立即发动什么行为的力量。 而中国人所说的理,却就在指示人们行为动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它尽可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动的,不是静的。科学之理,亦可以与行为有关系,但却没有一定方向指给人。如说“触电可以致死”,触不触,却听你。人怕死,固要避开它,想自杀的人,亦许去触电,没有一定。科学上大抵都是“如果如此,则将如彼”,这类公式。
⑤所谓理者,即有此不同,似当分别予以不同名称。前者为人情上的理,不妨简称“情理 ”,后者为物观上的理,不妨简称“物理”。此二者,在认识上本是有分别的。现时流行有“正义感”一句话。正义感是一种感情,对于正义便欣然接受拥护,对于不合正义的便厌恶拒绝。正义感,即是正义之认识力;离开此感情,正义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恶之理,皆同此例。点头即是,摇头即不是。善,即存乎悦服崇敬赞叹的心情上;恶,即存乎嫌恶愤嫉不平的心情上。但在情理之理虽则如此;物理之理,恰好不然。情理,离却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则不离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得自物观观测;观测靠人的感觉和推理;人的感觉和推理,原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后乃能尽其用。因此科学家都以冷静著称。但相反之中,仍有相同之点。即情理虽著见在感情上,却必是无私的感情。无私的感情,同样地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此在前已点出过了。
⑥总起来两种不同的理,分别出自两种不同的认识:必须屏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
(选自《中国文化要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心思作用,是相对官体作用而言的,超于官体作用之上的人类特征。
B.尽管中国和西洋文化各有所长,但其文化产生的基础都在于心思作用。
C.中国人常说的“读书明理”的“理”绝不包含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理。
D.物观上的理必须摒弃一切感情才能深入地认识。它指示着人们行为的动向。
E.认识“人情之理”需要依从人的主观好恶,但不能有偏见,爱屋及乌。
小题2:下列例子①属于理智,②属于理性的一项是(3分)
A.①孝悌慈爱。②言而有信。
B.①知耻则勇。②读书明理。
C.①触电可以致死。②临财毋苟得。
D.①正义感。②善恶观。
小题3:下列不是“两种理”的相同点的一项是(3分)
A.都是静的知识
B.都属于心思作用
C.都是人类特长
D.都需要冷静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彩光污染。
光污染被称作视力杀手。
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正常的交通行使,成为事故隐患,同时,反射光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而彩光污染危害更严重,它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情绪烦躁等症状。
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卫生专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光、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镜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籍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源。
据科学测定,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达82%—88%,特别是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籍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光污染干扰着生态。
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粉授花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受到人工照明的刺激后,夜间也精神十足,消耗了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习惯在黑暗中交配的蟾蜍的某些品种已濒临灭绝。
大西洋沿岸的海龟也难逃厄运。原来,新孵出的小海龟通常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水中的。可是,由于地面上的光超过了月亮和星星的亮度,使得那些刚出生的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海洋,因缺水而丧了命。
小题1:下列对“光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光污染”是指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相类似的环境污染。
B.“光污染”是指由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所组成的三大环境杀手。
C.“光污染”是指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噪光污染。
D.“光污染”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对自然生态有害的各种光的污染。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照明会杀死部分昆虫,很可能会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大自然食物链的中断。
B.因为夜景照明,强光直刺天空,消耗了动物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也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
C.大西洋沿岸的海龟由于误把陆地的灯光看作月亮和星星的倒影而爬上海岸,导致因缺水而丧失。
D.某些昆虫绝种,部分动物濒临灭绝,也可能是光污染所导致的生态灾难。
小题3:根据上文推测,为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以下做法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用光色偏黄的钠气灯,取代今天的白色日光灯。这样既可以改善人的视觉环境,又可以降低受害昆虫的数量。
B.装饰建筑及室内环境、生产日用产品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刺眼的颜色,如:可以用米黄、浅蓝色粉刷室内墙壁,书籍用黄色纸张,穿“生态颜色”的衣服。
C.在夜晚禁止使用对动物和人类有害的人工照明用具,减少彩色灯光,控制旋转灯光,取消灯箱广告。
D.采用降低反射率的方法降低玻璃幕墙的反射程度,还可以通过工艺使高光反射率的玻璃不产生光线的干扰。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思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小题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小题2: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小题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