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3 19:24: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诬蔑 悼念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B.遵循 爱戴 水乳交溶 坚韧不拔
C.建树 回敬 永垂不朽 旁证博引
D.诽谤 诅咒 满腔热情 欢渡春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李玲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第一,她的文章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B.军训中打靶时排长给我们做示范,十发十中,其他战士说,排长有百步穿杨之能。
C.物理课上,我们仍在做实验,突然停电了,这不是釜底抽薪吗?
D.我特别喜欢物理,但数学成绩不及格,文理分班时,只得改弦易辙学文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釜底抽薪”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与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cellspacing="0" width="650" border="0">A.莫高(kū) ? 眼(rě)? 厚(hān?)?羡(xīn) B.外白色(fú)??送(jiǎo)??大(nuò)???倒(sù) C.蘸一(zhàn)??官(zhǐ)??尴(ɡà)????台(fān) D.一空地(liū)??婀(nuó)??煌(dūn)??跷(q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气得脸色半黄半青,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只庄稼未成熟,或思想未成熟。C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不合句意。D是贬义词)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