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蟹六跪而二鳌
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王语暴以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其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杖:拄手杖,在此处应用为动词。
小题1:“所以”在此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小题1:D其中的/助词;A均为连词;B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
小题1: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也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惟、寓、所以、是各一分,整理语意使之表达顺畅。
【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墅记
(清)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濴洄①,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②。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选》)
[注]①潆洄(yinghui):回环曲折。②潘氏:潘木崖,戴名世之师,安徽桐城人,河墅在桐城县城西北山间,为戴名世之师潘木崖的居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之奥奥:深处
B.数折而入折:拐弯
C.此羁穷之人穷:贫穷
D.好恶与人殊殊: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混迹于田夫野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方且乐而终身劳苦而功高如此
D.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写河墅之景,不作繁琐的铺叙,而以山岩、茂林、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
B.作者优游其间,顿觉风生水起,清幽宜人,因而深思邈远,乐而不知所处。
C.文章第二段由记科场失意的潘木崖之墅转而引出大段议论,抨击科举制度涂毒士人、倒置贤愚的种种弊端。
D.对潘木崖远遁山林、乐而终身,作者由不无歆羡到最终成为一个避世的隐者。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擢:选拔
B.潜为诗曰潜:暗中
C.好事者集乐工按之按:按照
D.屏绝尘累屏:避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于普施寺?????????B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渔樵于江渚之上?????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以缙在凤翔????????? D?缙为宰相
能以神卜??????????????智而为愚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和弟弟王缙都博学多艺,为士人们推崇。他对母亲崔氏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因为哀痛使他骨瘦如柴,几乎不能服丧。
B.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擒获。安禄山嫉妒他的才华,将其抓捕,并让他服下哑药逼他担任官职。
C.王维以写诗著称,书画也是极其神妙,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在他去世后,王缙搜集汇编王维的作品总共四百多篇。
D.王维信奉佛教,晚年长斋,衣着朴素。丧妻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他在辋川与友人写诗、弹琴,歌咏整天,自得其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竟从安议——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1)起初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