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二元论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大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激素释放等。从解剖学角度看,意识是“额外的”脑组织工作的产物。这部分额外的脑组织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它们位于那些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因此,动物的意识都比我们人类要少得多。
大脑工作的结果是“主观的”的吗?不是。它们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产生的结果。例如,眼睛视网膜内光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于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里,然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红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某种特定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其他特定脑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交流,这些大脑活动就是我们的意识或定性的经验和体验。这些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表述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甚至能使人们消除脑——意识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人们可以通过客观的方法如电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神经递质水平的一种方法)、分子检测技术、显微镜、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通过行为学检测来测量大脑的工作。越来越精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化学方法等已经开始解读大脑的意识活动。这些观察难道还不能说明意识是“客观的”吗?
如果说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即意识是一种“共性”,那么个体因具有独特的大脑而具有的独特意识就是“个性”。对于人格、性格等所谓“主观”现象,目前神经科学也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物种、遗传背景、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来的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使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拥有不同的大脑,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意愿而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既然都可以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来解释,那么,我们为何要称它们是“主观的”呢?
总之,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这意味着二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多数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线,认为意识作为大脑的特性,与物理特性有根本的不同,比如它必然是“觉醒的”或“有意识的”。然而,大脑进行工作其实大多是“无意识的”,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
小题1:题下列有关“意识”和“大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受到自身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产生脑区间相互作用,意识随即产生。
B.大脑的功能包括能够通过神经元的共同工作产生意识,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和激素释放等。
C.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获得了处于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的“额外的”脑组织,所以其意识比动物的要多。
D.意识的“共性”特征是指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个性”特征是指因每个人大脑不同而产生的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只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大脑工作的结果自然不是主观的。
B.在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视锥细胞中以电活动形式存在的红色波长编码进行解码,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红色。
C.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特定脑区神经细胞的交流,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
D.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精密仪器的客观测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解读意识活动,甚至能够消除脑——意识关系的神秘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徘徊于如何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界线,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终于使这一界限明晰化了。
B.每个人大脑的独一无二性是物种、遗传背景和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天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C.即使意愿不同,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也就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D.大多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他们并不认同大脑工作是“无意识的”这一属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照理应先将原文中关于“大脑”和“意识”的相关文字区域划分出来,但原文有关内容散见全文各处,故解答此题的简洁办法还是将各选项内容与原文对照。A项、B项和C项的相关内容都在原文第一段,意思同原文项同。D项相关内容在原文第三段,此项的说法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意识如果是一种共性,那么独特意识就是一种个性,并没有说意识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特性。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的题干划定了答题区域,因此答题时应着重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第二段中的有关说法进行对照。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
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小题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小题2: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在”指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
小题1: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D.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
小题1: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②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任何事情,如果想办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1、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任何事,如果想办成,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
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15.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4分)
直接原因是???????????????????????????????????????????????????????????????????????????????????????????????????????????????????????????????????????????????????????????????????????????
?????????????????????????????????????????????????????????????????????
?????????????????????????????????????????????????????????????????????
深层次原因???????????????????????????????????????????????????????????????????????????????????????????????????????????????????????????????????????????????????????????????????????????
???????????????????????????????????????????????????????????????????
??
?????????????????????????????????????????????????????????????????????
16.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 (6分)
表现:???????????????????????????????????????????????????????????????????????????????????????????????????????????????????????????????????????????????????????????????????????????
???????????????????????????????????????????????????????????????
???????????????????理由:????????????????????????????????????????????????????????????????????????????????????????????????????????????????????????????????????????????????????????????????????????????
?????????????????????????????????????????????????????????????????????
?????????????????????????????????????????????????????????????????????
参考答案:
14、D、E
15、直接原因:他认为乞丐只会
本题解析:
14、D、E (D项“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错;E项小说构思巧妙并非妙在此处。
15、意思对即可,每种原因至少写出两条
16、此题为想像题,依据文意找出两条根据,每条2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