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人才开发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开发人才,主要是开发蕴含于人体的能量。这种能量由体能与智能构成。
前苏联作家叶夫里莫夫指出:“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四十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十二个博士学位。”
平时人们说的潜能,指的是才能所有者意识到的但没有发挥出的能力,我们这里讲的潜能,是指潜在的、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潜意识有重大关系。/ 人类潜能包括“体力潜能”与“智力潜能”两大类型。
有史以来,人类体力方面的能力进化不大,而智力方面的能力则大大增强了,所以谈潜能,主要是指智力方面。
几千年来,人类的智力潜能到底开发了多少?科学家的回答足以令你震惊。20世纪初,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普通的人只运用了10%,还有90%的潜力。到了1964年,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每个人只用了自身能力的6%,还有94%的潜力。1980年,著名心理学家奥托认为:“据我最近发现,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上述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社会愈前进,科学愈发展,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愈深入,就愈发现人类潜能之巨大。因此,美国富尔顿学院心理学系的学者们说: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
面对人类潜力巨大而开发甚少的事实,悲观主义者哀叹过去,乐观主义者却重视未来。 怎样开发人的潜能呢?潜在的智力能量蕴含在潜意识之中,所以有的科学家说,潜意识是创造财富的“第一把金钥匙”。潜意识就是潜在的意识,它与意识或显意识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潜意识是一个未被人类充分认识的巨大的精神领地。所谓开发人类的潜在能量,主要方法是与潜意识沟通,使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得以运用。
意识是我们已知的能量,而潜意识是我们未知的能量。意识是舵手,潜意识是巨舰;意识是神灯,潜意识是幽深的宝库;意识是已知的能量,潜意识是未知的能量;意识是导火索,潜意识是炸药库。
1、根据文意,对“潜能”这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潜能就是蕴含于人体的能量,“体力潜能”与“智力潜能”是构成人类潜能的两大类型。
B、潜能是指潜在的能力,即指人自身还没有意识到因而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
C、蕴含于人体的能力成为潜能,“开发潜能”主要是指开发智力方面的潜在能量。
D、潜能就是潜力,就是指人自身虽然已经意识到但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的能力。
2、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关系和各自的作用,下面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显意识和潜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开发潜能是为了使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得以运用,因此,与显意识无关。
B、显意识是我们已知的能量,潜意识是我们未知的能量,二者既相互对立,又有联系。
C、开发人类潜能,主要是与潜意识沟通,这种沟通要凭借显意识。
D、如果用电脑打比方,那么人类的大脑相当于电脑硬件、人类的潜意识相当于电脑软件,而人类的显意识就是电脑的操作者。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能人就是潜能开发比常人多的人。
B、开发利用人的潜能,就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C、潜能开发永远只是一个科学家们讨论研究的理论问题。
D、“潜能巨大而开发甚少”,这既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又是人类最大的希望。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梅早就不哭了,她已经忍住了眼泪。她抬起头来,因为她听见瑞珏的哭声。她……不敢看瑞珏的满是泪痕的脸。然而她听见瑞珏的最后几句话,便坐起来,用手蒙住瑞珏的嘴。瑞珏便不往下说了,只是把头俯在梅的肩上,细声啜泣。
梅表姐随张太太到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当瑞珏了解到觉新和梅的旧情后,内心的不安促使她迫不及待地前去向梅诉说自己的烦恼,她希望梅能够放弃觉新,成全自己与觉新的感情。(《家》)
B.成语“舌战群儒”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它说的是面对曹操大军,东吴君臣和战难定。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面对张昭、步骘等人的诘难,分别以刘备的大仁大义,苏秦、张仪的匡扶人国之谋等予以驳斥,驳得东吴群臣失色无语,为最终说服孙权扫清了障碍。(《三国演义》)
C.《子夜》故事是从上海丝业界大亨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乘坐“雪铁龙”汽车前去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到上海避难的吴老太爷开始的,但没想到,上海城中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让吴老太爷神经发疼,无法接受。(《子夜》)
D.玛丝洛娃虽然曾指责聂赫留朵夫“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但感动于聂为了改善她和她的难友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最终之所以没有与他结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担心他们的结合会影响他的生活,她不愿意接受他为她作出牺牲。(《复活》)
E.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堂吉诃德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外出行侠,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虽然他的三次出巡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执迷不悟,甚至在临终前,还特地交代,要他唯一的外甥女必须嫁给读过骑士文学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堂吉诃德》)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中医非戴“科学”这帽子?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这篇报道经网络转载后,又引发了对中医的新一轮争议。这篇报道也受到反中医论者的指责,原因是FDA的文件中并没有认同中医为“独立科学体系”。于是争论又回到老问题上去了——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确实,“独立科学体系”云云,不是FDA文件的原话。报道所引用的美国人那份文件的原文是:传统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美国人确实没有这样说。本来中医已经被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何祚庥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现在这篇报道想替中医说句好话,没想到又给了反中医论者攻击的口实。
要“科学”,不要“科学主义”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现代科学,以及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源于西方,有其若干基本准则,如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测量、计算的数量原则,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等。在“科学”的领地之外,不使用这一套科学方法获取的知识,是“非科学”的知识,比如中医。“非科学”的中医戴上“科学”这顶帽子,自然有“伪科学”的嫌疑了。
但是,还有一个广义的“科学”。受了那么多年的“科学教育”,国人已经习惯了用“科学”来指称那些好的、有用的、合理的事物;用“不科学”来指称坏的、有害的、不合理的事情事物——“科学”在我们心目中早已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了我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美国人的这份文件,在某种意义上毕竟是对中医的一种承认和肯定。如果是广义地使用了“科学”一词,并无大错;断然以“伪科学”责之,似乎忘记了“科学”一词在中国的历史语境。
科学是个好东西,但科学也是有其边界的。在“科学”这个知识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知识。但是,有些人过于抬举“科学”,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评判一切事物,世上一切都逃不出“科学”的手掌心;如果某个事物不能被“科学”所解释,所兼容,那不是“科学”的错,而是这个事物的错,说明你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科学主义”;这是客气的说法,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是“科学霸权”,或“科学帝国主义”。
振兴中医要靠谁?
报道中提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这个头衔颇有某种象征意味。“中医科学院”,好像是将“中医”和“科学”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硬拉在一起;“院士”及院士制度,也取自西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这个头衔用词很可能同样有“伪科学”的嫌疑。但是,这个名称后面,是建国以后中国人对科学的推崇,并力图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真诚努力。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西医结合”是全体医疗界的努力方向,“中西医结合”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个“热词”;也许理念不一定对头,方法很不完备、不够“科学”,但这种努力是值得尊重的,是有价值的。一百多年前,科学技术还被大清帝国鄙为“奇淫机巧”,一百年后,中国人给予科学如此崇高的地位,并努力学习之、掌握之;哪怕其中有谬误,有偏差,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努力,仍然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中医不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之内,就要将它赶尽杀绝,这种做法和逻辑本身就很不“科学”。
当今中医的弱势地位,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很长时期以来对待中、西医政策导向有问题有关,其中就有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不顾中医自身的特点,没有平等、客观地对待中医和西医,“中西医结合”当中,更多的做法是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收编”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医对中医的“科学殖民”。振兴中医,还是要靠卫生部门当局者能够用恰当的“科学观”来看待中医,在恰当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恰当的政策来。否则,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真的有可能在“伪科学”这顶帽子下面咳血而死。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不符合判断中医是否符合“科学”的基本准则的一项是(???)
A.可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的原则。
B.可以测量、计算的数量原则。
C.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
D.可以由权威机构认证的原则。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之内,有不能被“科学”所解释、所兼容的一面。
B.本来中医在国内的科学地位就备受质疑,原本好意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报道又给了反中医论者攻击的口实。
C.使用“科学”一词在某种层面上表现了对中医的一种承认和肯定,并无大错,所以不能断然以“伪科学”责之。
D.振兴中医,需要相关部门在恰当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恰当的政策,根据中医自身的特点,平等、客观地对待中医和西医。
小题3:文章最后说“振兴中医,还是要靠卫生部门当局者能够用恰当的‘科学观’来看待中医”,这个“科学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哪,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
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翻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关于结构这一话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对讲故事的小说意义并不大,它只是成就小说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重要的是小说的主题。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主题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B.小说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牲畜林》就是通过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使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C.采用层层推进结构的小说,线路较为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而作者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使用“延迟”手法,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张力。不过这样容易使读者觉得希望破灭,影响阅读的兴趣。
D.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的结构,是只有西方现代小说才使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小说家也应该像构思故事或构思人物那样,在脑海中或纸上画出一条明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