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三国演义》中这首诗赞颂的是哪位英雄?又是因何事而赞颂?(5分)
??????????????????????????????????????????????????????????????????????????????
??????????????????????????????????????????????????????????????????????????????
??????????????????????????????????????????????????????????????????????????????
小题2:《红楼梦》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旨在说探春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联系“抄检大观园”,说说你的看法。(5分)
??????????????????????????????????????????????????????????????????????????????
??????????????????????????????????????????????????????????????????????????????
??????????????????????????????????????????????????????????????????????????????
2、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多年以来,医生和家属对待癌症患者大多采用这样的态度,即向患者隐瞒已得癌症的实情,这种做法医学上叫做“保护性医疗”,其目的在于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北京肿瘤医院新设立的康复科主任张宗卫大夫却主张实行“公开性治疗”。
我们可推知下文要论述的是(???)。
A.医生和家属如何采用“保护性医疗”
B.“保护性医疗”的好处的具体表现
C.张宗卫大夫之所以主张实行“公开性治疗”的原因
D.“保护性医疗”的弊端
3、阅读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小题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小题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西风渐进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一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日益分化瓦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中,以夫妻和一个小孩为基本形式的小户型正日益增多,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也正在不断的改变,三四口之家、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对于这种家庭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向是看法不一。有人将之当作是个性得以张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也有人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的表现。
最近,家庭数量增多现象的反对者阵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
据世界有关组织统计,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住宅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1,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8。与每一户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这样一种情况相反,住宅数2000年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统计还表明,甚至在那些出生率呈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在2000年,也是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需求量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因为建造更多的住房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木材、石头、玻璃、水泥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而在住宅内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和一个三口之家所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和所消耗的能源是差不了多少的。比如说,一个有着十至二十口人的大家庭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使用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但如果这个家庭后来分成四个小家庭,那么,这些家用电器就需增加到四套。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使得发电厂要加大发电量。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们都希望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所抵消了。
小题1:家庭变小变多的主要原因是(?)
A.西风渐进,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B.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C.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D.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者日益严重。
小题2:对“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B.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
C.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
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D.家庭数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电力的消耗,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增长数分别为百分之1.1和百分之1.8。
B.每个住宅的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与住宅数的增加这一情况正好相反。
C.在那些出生率是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数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D.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住宅数2000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
小题4: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已经取得了令的结果。
B.要真正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只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结合起来就行。
C.家庭变小变多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要减少环境压力须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如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D.人们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完全抵消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王逸舟
一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稳定的中美双边关系可以使北京信心十足地认为国际环境是和平的,可以安全地集中精力发展对中国崛起具有关键影响的国内经济;其次,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市场,是中国资本、技术和管理技巧的来源;再者,美国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明显对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前景具有直接影响。因而,一个令人满意的大战略必须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满意的方法处理好与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对于中国而言,准确定位美国霸权的后果并依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全局。
如何看待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因素和王道成分,更广义地讲,如何看待美国主导的当今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性和合理之处,便是中国外交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一个大难题。外交不是虚幻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是百姓情绪、利益及要求的制度化体现。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警察”,承担了其他国家无法承担的很多事务,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机会,把很多麻烦自觉不自觉地揽到身上。这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后发国家“搭便车”的机会,这些自然是后者乐意见到的。但美国又自恃实力超群,总是蛮横干涉他国内政、拒绝听取他人的解释和建议,给别的国家造成数不清的、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引起了广泛的忌恨与不满。几乎所有与美国有关系的国家,都感到同这个霸权国家处理好关系的不易,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与美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的紧张局面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最困难的,主要还不在于国内外交、经贸、金融与军事各部门间看法做法的统筹,也不是外交部门本身的一些难题,如处理好台湾问题等涉我内政事务的对美交往、处理好全球范围内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博弈间的复杂对冲,而是恰如其分地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根本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根本上讲,判定对美政策,主要困难不是功能性的、操作部门的或谈判层面的,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国内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的优劣长短,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新自由主义制度霸权的影响大小,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元和美国经济的盛衰周期,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行政当局、国会等看上去最关键的决策机构与美国矛盾而多元的社会政治体系之间的复杂联系等等更深层次、更不好定义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难题,表面上看是对超级大国 美国的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实质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综合探索,是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另类表述或概括。这中间,尽管有强烈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贸和安全利益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可能包含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研究工作本身容不得感情用事、偏离理性和客观事实。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当然,也是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这里面绝非不包含失败的可能,不包含曲折的行进路线。假使中美不幸全面对抗甚至走向战争冲突,过去30年在中国人那里广泛传播、心理上普遍接受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等等东西,也许就到了根本改变的时刻。
(节选自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需要和平的国家环境,需要美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在台湾问题上需要得到美国的配合和支持。
B.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是复杂的,是一个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共存的矛盾体系。
C.文章第三节作者为“世界警察”加引号,意在对美国人将很多麻烦事情揽到身上表示讽刺。
D.正确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是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关键。
E.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工作本身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F.最后一节中“非零和关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可能是指一种“对抗的、不公平的国家关系”。
13.下列不属于造成中国处理中美关系难度很大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美国的对外政策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公正的霸道因素,也有合理的王道成分。
B.美国一方面给了中国等国家“搭便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别的国家造成了许多麻烦。
C.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
14.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的理解。(3分)
15.请仔细研读第四段,写出这一段的行文思路,并从中归纳出议论文段落的一种基本写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