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 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地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E.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小题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述。(6分)
小题4:文中的"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字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致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作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探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1.第二段中有“把野生的杂草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句。
这两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第四段“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有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哪些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诗过后是宋词”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你是接受这种观点,还是另有商榷意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流行歌曲与诗歌的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问:关羽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缨?对关羽主动请缨,袁绍和曹操各是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
(2)“你是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她接着说,急不可待地要把涌上心头的种种想法都说出来。????????????????????????????????????????????????????????????《复活》
问:“你”指的是谁?因为什么事需要拯救?后来如何实现了复活?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小题1: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墙,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小题3: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什么是永恒”的看法。(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宣布,一项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析新技术已接近取得突破,最终很可能使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巨大工程在三年内完成。
据称.这项用叫作3700DnA的分析仪进行测序的技术,比目前的测序技术快lo倍。为了应用这项新技术,珀金埃尔默公司已经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开拓者文特尔博士及他领导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成立一家新公司。未来的这家公司的基因测序能力可望超过目前全世界所有测序能力的总和。
由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基因组测序项目计划十五年完成,投资30亿美元,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但测序任务只完成了3%。珀金埃尔默公司说,使用这项新技术之后.很可能只用两亿美元和三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计划。
DnA的排列次序就是蛋白质合成的遗传密码.即生物的基因指令。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某一种蛋白质的过量生产、消失或功能的改变,如果这种蛋白质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就会造成疾病或疾病倾向。全部解开人类lo万个基因密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DnA测序是“上游”作用,“下游”作业就是寻找基因和开发新药。
旅美中国生物医学家王明伟博士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的需要造就了这项新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同步发展中进行的。这项技术在短期内获得突破的例子表明,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必须紧密有机地结合。
小题1:对第四段中提到的“‘上游’作业”和“下游’作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后者则是处于落后地位的技术。
B.前者是系统工程的前期工作,后者则是它的后期工作。
C.前者是说作业的时间长。耗资高,后者是说作业的时间短、费用低。
D.前者指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后者指的是应用技术研究。
小题2:从原文来看,基因改变“造成疾病或疾病倾向”的前提是??? (??? )
A.导致某一种蛋白质的过量生产、消失或功能的改变。
B.某一种蛋白质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C.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一种蛋白质受到影响。
D.一则是蛋白质的生产、消失过量,一则是蛋白质的功能改变。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新技术的最终突破将在三年内完成。
B.用3700DnA分析仪进行测序的技术超过全世界所有测序能力的总和。
C.脱氧核糖核酸内部的排列次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遗传密码。
D.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同步发展。
小题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珀金埃尔默公司将和文特尔博士合作成立一家新的基因测序公司。
B.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多年来进展非常缓慢。
C.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所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专家文特尔博士领导下工作。
D.珀金埃尔默公司只用两亿美元和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基因测序的全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