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3 20:19: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作为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意象回答。
小题2:“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小题: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注]①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在今湖南。②吴激:金代作家、书画家。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1)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首句的“春水碧如酒”和韦庄《菩萨蛮》中的“春水碧于天”相比,你认为哪一句诗意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将江南春水和北国风沙、画面上江上往来的客子和寄身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1、这两首词在物象描写上很有特色,后人评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7分)
2、请简析两首词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1、两首词都写梅,但词句中都没有直接提到梅,而又感到句句有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④。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小题1: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小题2: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考查对作者感情的把握,注意这些句子的体会:“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湿,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者游粤北归途中。“湘东驿”属湖南醴陵,由此东行至芦溪,即属江西萍乡。在这段路程中,作者是沿着陆路走的,故称“遵陆”。
小题1: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有何特点?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小题2:本诗是一首田园诗,但又比传统的田园诗意蕴更丰富,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视听结合:远远近近的村庄,随处可闻鸡鸣犬吠之


本题解析:
小题1:谈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的特点,也就是答是如何写景的,此题“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为视听结合、比喻,逐个分析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例如:远近结合
小题1:分析本诗作为田园诗,比传统的田园诗的意蕴,可考虑它既有传统田园诗的感情,有比一般的田园诗也显得更为丰满深厚。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