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许之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小题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3分)
???????????????????????????????????????????????????????????????????????????????????????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数:几。回到句子中就可确定“数千人”是几千人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然”解释为可是,“虽”解释为即使;第二句时注意“降”为使动用法,“走”解释为跑。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教士兵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葸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杀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终于消灭了赵国。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学 者 之 于 古 人 必 始 而 遇 其 粗 中 而 遇 其 精 终 则 御 其 精 者 而 遗 其 粗 者 文 士 之 效 法 古 人 莫 善 于 退 之 尽 变 古 人 之 形 貌
小题2:姚鼐属于清代哪一个文学流派?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谁?请举一例。(2分)
小题3: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姚鼐的关于学习古人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而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1)(赵君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乐呢?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子?德充符(节选)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为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B.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D.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小题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无宰,寡人传国焉。焉:句尾语气助词。
B.寡人丑乎,卒授之国。丑:惭愧。
C.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是:这。
D.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恶:丑。
小题3:翻译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A.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
不曾听到他倡导过什么,只见他对人表现得很谦和罢了。
B.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
现在哀骀它没有说什么就取得人们的信任,没有什么功业就赢得他人的亲敬,能使别人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他。
C.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所以不足以让这些变化扰乱内心的平和,不能把这些变化挂在心中。
D.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恐怕我没有实绩,(只是)轻用我的躯体,以致使我的国家陷于危亡。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知”通“智”,“规”同“窥”;C项“兑”同“悦”;D项“郤”通“隙”。
小题2:“焉”训为“于之”,为兼词。
小题3:“只见他对人表现得很谦和而已”翻译有误,“和”应译为“应和”“附和”。
参考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惊,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首倡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我便把国事委托给他。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我深感羞愧,终于把国事交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掉了,我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我一道共欢乐似的。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我孔丘曾出使到楚国,正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又惊惶地丢弃母猪逃跑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时那样哺育它们。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支配那个形体的精神。战死沙场的人,他们埋葬时无须用棺木上的饰物来送葬,砍掉了脚的人对于原来穿过的鞋子,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娶之人只在宫外办事,不会再到宫中服役。为保全形体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如今哀骀它他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 、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日夜更替于我们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却不能窥见它们的起始。因此它们都不足以搅乱本性的谐和,也不足以侵扰人们的心灵。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做才智完备。”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认为坐朝当政统治天下,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作践自身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