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不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是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一九四一年一月
小题1:文中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文学史上对林语堂文风的评价是“闲适幽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闲适”二字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5分)
小题3:本文标题为“秋天的况味”,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况味”的具体含义。(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
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而时尚设计师子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
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
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荷兰
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科技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
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们15年的设计生涯。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郊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卡拉扬认为,将科
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糸统的导航滑雪服。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章所说的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的一项是(???)。
A.纽约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的一款皱褶叠层服装。
B.奥尼尔公司研制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C.近年来设有专放ipod口袋的背包。
D.埃里克设计的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蓝
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的牛子裤。
小题2:选出符合原文内容信息的一项是(???)
A.当今时尚服装设计师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是为了取悦于消费者。
B.有的服装设计师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给人以动感。
C.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侯赛因·卡拉扬曾两次荣获“年度最佳法国设计师”的美称。
D.高科技服装设计师期待着他们的作品能很快地在大街上流行,能够引领时尚。
小题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可以判断并调节穿衣者的心情。
B.埃里克设计的那种时尚牛仔裤很不雅观,不会有发展的市场。
C.当今时尚的创意思维正在为高科技服装设计师的这一努力所引领。
D.奥尼尔公司研制的那种导航滑雪服,可以用于到寒冷荒芜地带探险的人员。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基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YCY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2.下列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YCY(???)???????????????????????????????????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的,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廉价氮肥的使用,使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需过于供”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李庆本
①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输入远远高于中华文化的输出,文化贸易的逆差现象非常明显。近年来,我们在国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相关高校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都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②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对外传播不能只依靠政府,民间的传播渠道也非常重要。国外有一个专门的行当,叫议会游说者,就是向议会议员游说,说明自己的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当然,有许多时候,单靠宣传是不够的。影视、动漫、音乐、戏曲等文化产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你请人家来看免费电影,人家不见得愿意来看,但好的电影就是让他花钱买票他也会不请自来。我们中华文化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可以做成文化产品。
③说到文化传播,我国有一门“跨文化阐释学”。我们都熟悉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的五国外长会议。会后周总理邀请外国客人观看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在如何向外国人解说这部电影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总理审阅,总理说这是对牛弹琴,最后他提议只要标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以了。这是“跨文化阐释学”的一个成功例证。实践证明,总是那些与本士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④在采用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本方面,我们的学术前辈像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钱钟书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说中国文化的理论资源。我们怎么对外讲中国的仁、义、恕这样的文化核心价值?蔡元培在1919年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曰: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义。”“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之谓也。古者盖谓之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的这种以自由释义、以平等释恕、以博爱释仁,不见得非常确切,当然也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这种方法无疑会易于外国人的接受。
⑤我们过去有一种看法,就是把解释看成是通达真实本体的一个途径,一种手段。但现代阐释学却认为,阐释本身就是本体。这种看法很值得我们研究。而所谓跨文化阐释????????????????????????????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肯定会发生变迁。问题是,任何词语都是与其他词语发生关联的时候才有意义,这就构成了意义的不可确定性,也为解释预留了空间。对意义的解释不仅由作者和文本决定,同时也由读者决定。所以意义的变迁是解释的内在机制,属于正常现象。解释当然有解释的范围,不能是无效的解释,也不能是过度解释。但这不能成为否定跨文化阐释的理由。
⑥总之,在我们向世界传播和解释中华文化的时候,“跨文化阐释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学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采用“取外来之观念与中国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法”,钱钟书的《管锥编》也属于跨文化阐释。我们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些成果都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释中华文化时可资借用的重要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6月,有删节)
小题1:
根据原文,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十分必要,因为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已成为人类普遍价值“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B.周总理提议在说明书上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标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跨文化阐释学”上最早的一个成功例证。
C.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相关高校向留学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这将迅速改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现象。
D.跨文化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肯定会发生变迁,具有不可确定性,也为解释预留了空间。
????
小题2:
根据前面四段的论述,在第五自然段空缺处给“跨文化阐释”下一个定义。(4分)
??????????????????????????????????????????????????????????????????????????????????????????
??????????????????????????????????????????????????????????????????????????????????????????
??????????????????????????????????????????????????????????????????????????????????????????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选自《小小说精读》)
小题1: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综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