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柏林市中心维滕堡广场地铁站旁的草坪上,一块黑底黄字的指示牌格外醒目。牌子上不仅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警句,还罗列着一行行令人不寒而栗的地名,从达豪到布痕瓦尔德,最后是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将川流不息的行人从现实拉回到那段痛苦、阴暗的历史时空。
这些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名字,也是德国法西斯向全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地方。尤其是波兰的奥斯维辛,已经永远地与世界历史以及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筹备和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一纳粹暴行终止、人类重燃希望的日子。而对德国人来说,奥斯威辛这一字眼甚至比受难者还要沉重。
二战开始时期,普通德国人并不知道纳粹集中营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许多人只是以成王败寇的观点看待纳粹政权的溃败。在奥斯威辛大屠杀真相大白后,德国人彻底从纳粹噩梦中惊醒。有历史学家认为,德国人理解二战的关键时刻不是在诺曼底登陆,而是在发现奥斯威辛大屠杀暴行的那一刻。
对奥斯维辛劫难的认识和反省,正是德国战后艰难地否定过去、重树自我心路历程的缩影。德国政要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主动向纳粹暴行的受害者和侵略战争的受害国认罪忏悔。1970年12月,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突然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示谢罪,震惊了世界。德国政府在经济赔偿问题上也比较积极。受纳粹政权侵略的国家和受迫害的个人,基本上都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赔偿。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反省自责,德国主流社会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即永远铭记这段恐怖的历史,永远记住奥斯威辛的暴行。德国政府将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法定的“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官方的纪念活动。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的重要性。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时期的历史,学校教师必须对此进行深入讲解,特别是关于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内容。德国政府和教育机构还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到集中营旧址参观,让学生在假期到一些集中营旧址或二战纪念馆充当义务讲解员。
但是,德国社会目前仍有一小撮极端分子拒绝对纳粹历史进行反省。本月21日,当德国萨克森州议长提议为奥斯威辛死难者默哀一分钟时,极右政党德国国家民主党的议员集体退场。这一事件触动了整个德国政坛,国家民主党毫不掩饰的反犹倾向立即遭到朝野上下的普遍谴责。
极右政党发出的刺耳之声从另一角度证明,尽管奥斯维辛的劫难已经过去整整60年,但历史的反思却远未结束。这也正是国际社会隆重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永远不忘这段苦难历史的意义所在。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25日在一次纪念集会所说,“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于它。牢记奥斯维辛是我们的道义责任”。?(本文摘自新华网)
1.“而对德国人来说,奥斯威辛这一字眼甚至比受难者还要沉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采取了哪些具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苦难,结合本文,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凿碑高手
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他笑,推辞:“这是督军大人的德政,与瞎子何干?瞎子不敢掠人之美。”说完,一揖而去,飘然江湖。
第二次破例,已是十几年后。
一日,有人请他凿碑,上有“樱花之子”四字,并以双龙护碑。他把银元推开,默坐了一会儿,道:“给谁凿?”
“你只管凿,管是谁。”来人很干脆。
“瞎子不接不明来路的活儿。”他冷冷摇头。
“告诉你,这是皇军小野二郎少将。将军战死沙场,临终遗言,要葬在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要用他征服过的民族的图腾来服侍他。”来人说,声音如剑,透着寒气。
他沉默了一会儿,道:“是大官,少于五万块银元,想也别想。”
来人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果然不错。”第二天,银元送来,他分文不取,发给镇民,可当夜“当啷啷”又被大家扔了回来,落了一屋。
他一声长叹,带几个人,上了后山,一心扑在整治石料上。
经过半个月又挖又炸,用了日军五六百斤炸药。终于在后山寻到了两块上等石料。他笑笑,很满意地说:“一块做碑座,一块做碑。”
然后把巨石运回来,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一个多月后,石碑凿成。碑文以钟鼓文雕凿,双龙盘旋,腾龙欲去。最让日军称叹的,是碑座,巨大的石鼓形,上有嵌碑的榫口,四龙盘旋。石鼓四边。云牙海水,樱花灿烂。
日军司令见了,拍拍他的肩,连夸大大地好,大大地好。他抚须微笑,无言回家。
小野二郎骨灰下葬时,最隆重的仪式是立碑,几十个日兵将基座抬到墓前放好,然后又抬起巨大的石碑,向基座榫口插去。日军司令带领日军,在墓前列队致敬。
石碑落下,“轰”地一声,震天巨响,基座石碑粉碎,日军顿时血肉横飞。原来,他所要的炸药,除用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藏在挖空的基座里。
日军气势汹汹。围了他的家,破门而入,里面空无一人。
以后丰川人再没有看见他。(摘编自《岁月》2010年第一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说:“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这一段最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去了解“他”成为凿碑高手的过程。
B.“他”初学凿碑时,并不动手,只凭“听”“问”,不久即能以锤声钎音判断父亲所凿之字,足见其悟性极高,是块“凿碑的料”。
C.“他”十四岁刻葡萄时就势而刻的“小虫”竟让父亲误以为真,父亲的感慨从反面衬托了“他”技艺之纯熟、高超。
D.“他”在为王督军凿“龙眼”时,第一锤就不小心砸了手,“鲜血淋漓”,“他”恰好借机逼王督军赈济灾民。
E.小说主人公是个传奇人物,应该极富盛名,作者却避其姓名只以“他”代之,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神秘感,更是在暗示“他”代表了一种人格,一种精神。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
???????
(3)小说写“他”从山上运回碑石后就“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这样安排情节有哪些作用?
???????
(4)小说以“凿碑高手”为题,有主题思想、创作意图、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特技
[日]星新一 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某日,一如往常,刚要播放稿件,竞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下面报告新闻。发现了一起行受贿案件。据报,K企业定期向主管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贿……”
播后,电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出了毛病吧?”
“脑袋出毛病?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下去,我们电台就会威信扫地。”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广播员也静等着革职。然而,奇怪的是压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台还得到情报说,电台点名的那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信半疑的警方,在K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肯定播音员第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许的呼声代替了责难。
“真是惊心动魄!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说不定这是特技哪。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你的才能哟,我们电视台的听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第二天的新闻节目时间里,这位广播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报道了他们偷税的手段。这次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证据。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想方设法地请假。他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路上,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有的也许骗取了公司的旅差费,是违章乘车的人;装病不上班的、学生时代考试作过弊的、骗过女人的等,全都有点什么把柄。他们不愿接近这位电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也许害怕自己的弊端也被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因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神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夭夭。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1.“特技”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说“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电视台新闻广播员”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两处“意外之笔”,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赏析本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关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调查显示,新闻记者的职业和网络关系密切.但只占上网人数的 1 . 8% ;与大量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数的19 . 3 % )相比,教师和党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上网太少(分剧占网民总数的5 %和 3 . 4 % ) ;与月收入 500元以下和500 元~1000元的人群(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1 %和 29 % )相比,收入较高的人们的上网比例并没有很大提高;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员上网人数只占总数的5.8%.
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A.职业与上网没有直接关系
B.网络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C.电于商务没有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发展
D.收入越高,上网人数的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