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5 19:14: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善于奔跑的非洲豹追捕猎物时,不是立即将其咬死,而是有意放生,然后驱逐尾随而来的豹崽追赶失魂落魄的猎物。小豹追赶一阵若停止脚步,母豹则含怒张开大嘴,毫不留情地嘶咬小豹。小豹开始惊叫躲闪,但很快领悟到母豹的意图,又抖擞精神奋力狂追那死里逃生的猎物。
请以“母豹教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定向话题含有一定的内涵指向,包括中心式指向和意向式指向。中心式指向就是话题点明作文的主旨,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指明写作的意向,如2001年的“诚信”规定了话题作文的中心走向,如果从“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方面,或从艄公说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的角度来谈论,便脱离了指定的话题。话题作文是开放性的,“定向”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即使面对定向话题,也要努力拓展写作思维。比如这道题,除了与话题保持同向(赞同“母豹教子”的做法)这条路子可走外,还可以根据话题的实际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根据要求作文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没有学到的事情:(1)生活不是公平的,要去适应它;(2)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3)高中刚毕业别指望拥有太多;(4)生命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5)烙牛肉不会有损你的尊严;(6)你的困境不是你父母的过错;(7)你的父母一直为你付账单才使你的生活变成现在这样乏味;(8)你的学校不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9)电视不是真实的生活;(10)善待乏味的人,因为你可能为乏味的人工作。
请你根据这10条中的1条或几条内容,以“生活不是牧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弟子规》谈到接人待物时,告诫学子:“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真理,本质)
对此,生活在21世纪的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平时不要有太多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实事求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围绕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展开思路进行立意。
角度一:能不说话,就不要说话,是不对的。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就不要长篇大论,而并不是让大家不要说话。应该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把自己要说的说出来,这样就是“话说多,不如少”的准确含义了。
角度二:话说多了,就容易找不到要点,焦点模糊,当然不如简短精炼,节省的是两方面的时间。假话空话,花言巧语,那些说的再多,不仅没用,而且还起到反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旱灾,正在我国西南部肆虐。有这么三瓶水进入笔者的眼帘——
第一瓶水,其实只有半瓶,捧在西南一个女孩的手心里。她说:“只靠它喝整整一天。”
第二瓶水,放在一个大会场的长桌上,只是被拧开喝了一口。
第三瓶水,最近陈列在某个品牌饮用水展销会上,750毫升装,售价198元。
女孩手中的那半瓶水,维系着她的生命。会场上的瓶装水,完全属于可喝可不喝之类。有多少人能在会场上喝掉几百毫升的水?又有多少人会把没喝完的水带离会场?198元一瓶的“天价水”的出现则给了我们重重敲了一记警钟——如今一瓶不足一元的水,会不会也终有一日千金难买?
关于三瓶水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思考。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此材料基本确定以下三种立意角度:一、珍惜水资源。
二、对不同情况下水的价值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人们对待水的态度的不同,或者说不同条件下同一事物对不同人物不同的意义。(进一步抽象为对某物价值认识的不同导致对待某物的态度的不同——认识决定态度。)
三、管你们什么意见,与我无关。
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第一瓶水和第二、三瓶水做对比。前者是旱灾地区的现状,人们对水的渴望与珍惜。后者是其他地区对水的浪费亵渎。这是反映出社会对水资源的不正确利用,因而要珍惜水资源。
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与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人生需要减法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审读这则材料,应抓住游客与智者两人的共性——“过客”——这一切入点来生发启迪与感悟,提炼出中心论点。目的决定了手段与过程。游客的目的是旅游,智者的目的是求知;一个是“风景”的过客,一个是“知识”的过客。单纯的目的,可以舍弃很多与此无关的外物,以免受其羁绊而分心。不管是游客,还是智者,他们都做到了返璞归真的单纯,挣脱了过多的物欲的桎梏,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愉悦与充实。由此,可以形成诸如以下这样的中心论点:⑴简单的生活,自由的精神;⑵挣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心灵的丰富;⑶学会做人生的减法;⑷做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常见题型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