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世: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较: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胜:克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始堤之成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而犹自以为未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以告后之人②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
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
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
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5分)
(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
(3)予良以其言为然。(2分)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释】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 ②讟dú:怨言。
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雍州别驾 稍:稍微
B.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比:等到
C.便袒身露髻徒跣 徒跣:赤脚
D.舂爨造成,用力不少 舂: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
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①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②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③持一白棒,大呼而出????????????? ④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⑤令递相告,多被篣捶????????????? ⑥使乃裂去薄饼缘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吃煮好的粥;每
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
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
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非常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
镇守华州时,他竟然想和神武帝拼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5分)
译文:?????????????????????????????????????????????????????????????????????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5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②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
注:①圹:旷野。②爵:雀。
(1)下面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意思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
B.“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这个比喻阐述的是不施行仁政的不良结果。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孟子在上面的文字中运用了层层深入以及比、兴手法。
D.在上面的两段文字中,孟子阐述了他的施行仁政得民心以得天下的思想。
(2)下面选段的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表达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损重赀??????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尤:责怪????????????
D.宜庭者庭????????庭:种在庭院。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4.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
(1)花开,薄如蝉翼。
?? 译文:????????????????????????????????????????????????????????????????????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