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段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符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选自201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2.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3.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D.政府和机构能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4)题。 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赵柏田 1910年11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阿斯塔波沃铁路小站,俄罗斯大地的良心——列夫·托尔斯泰停止了呼吸。在他去世前最后的清醒里,飘进屋子的冰凉的气息,是不是让他想起了碾过安娜的那列宿命的火车?
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中间越来越经常地谈到,不远的将来他要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但谁也没想到,“把他从家里抛到路上”的“那种绝望的曝发”,提早死亡降临到了老人身上。
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儿子们对立的那条界线,是他对俄罗斯千百万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是他自觉意识到了某种极端的不合理——在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占有全部的土地,游手好闲,而农民在一小块的土地上,在饥饿和贫困中养活奴役和压迫自己的人。令他深感痛苦的是他处在一个虚伪的、两重性的位置上:一面是他的信徒在坐牢,在流放地受折磨;一面是他这个新宗教的传布者、反政府著作的作者,住在地主高大的邸宅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日记记录了那种耗损他精神的痛苦:“我没吃午饭。一想到自己卑劣地生活在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中间就感到痛苦和烦恼。”“真可耻,可耻极了。昨天骑马从一群砸石头的人身旁走过,就好像我在通过队列受到鞭笞一样。”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指责他的生活与宣扬的学说不一致。一个大学生在信中向他呼吁:“放弃伯爵的领地,把财产分给自己的亲人或穷人,自己分文不留,从一个城市乞讨到另一个城市。”这封狂热的信使老人激动万分,他说:“如果不为女儿,我就走了。”
这一年的7月22日,老人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这一天,在格鲁蒙特的树林里,他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文件。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人民的财富,他希望死后他的著作能无偿地为所有愿意的人享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出于自私的动机,千方百计想知道遗嘱的秘密,他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堪忍受。终于他出走了,离开了他憎恨的那个“老爷的王国”。离开了所有那些“把他变成摇钱树的人”,离开了他自己的温良仁爱哲学的牢笼。
他怀着这样的夙愿走了:到乡村去,住在一个哪怕是最小,但确是单独的、暖和的小农舍里去,住到农民兄弟的中间去。
陪伴着托尔斯泰度过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一年的布尔加科夫,在托尔斯泰死后出版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出走的经过:
1910年10月28日。一个冬天的夜晚,和往常一样,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书房里停下了一天的工作,吹熄了桌上的蜡烛,回到自己的卧室躺了下来。深夜12点多了,窗外是风声、雨声,托尔斯泰却睡意全无。过了一会儿,透过门缝他看见自己的书房里亮起了烛光,并听到了翻动纸张的“沙啦沙啦”声。那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她为折磨着自己的猜疑心所驱使,正在寻找立下遗嘱的字据。
他的这一举止,在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定在他心中忽然成型。再也不能更改。他从床上坐起来,就着烛光,给她留下了一份告别信:
我的离去定会使你伤心。为此我很抱歉,但请你理解并相信,除此一举我别无他法……我再也不能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奢侈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了。而我现在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世俗生活,独自宁静地度过此生最后的时日。
请你理解这点。即使你打听到了我在哪里,也不要来找我。你若来了只会恶化你我的处境,但绝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随后他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地下楼,叫醒了家庭医生和马车夫。他这样平静地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离开。来吧,帮我收拾行装。”他只带了很少一点衣物和生活用品。五点半钟,四轮马车驶出了庄园,融进了比墨还黑的夜色中。
天亮的时候,他们到了亚先基火车站,在那儿,他们将乘坐八点钟的火车去南方。透过候车大厅满是油污的玻璃窗,老人看见了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和远处铁路边破烂衣衫的捡煤渣的孩子,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医生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托尔斯泰笑了:“我以前过的确实是病态的生活,但现在我感到好多了,大地的气息吹进了我的胸膛。”
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这场出走以悲剧来收尾。命运已经注定,这是老人最后一次乘坐火车巡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长长的旅途中,火车无休止地颤动着,生命像受了惊的小鸟,在他赢弱的体内拍打着翅膀。阴霾的天气和长时间的颠簸使他病倒了。他的妻子,那个势利的老太婆,连夜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赶来,但人们唯恐她的到来加重托尔斯泰的病况,把她阻在了车厢里。当她被允许进入站长住宅改装的简易病房时,托尔斯泰已不省人事。1910年11月7日清晨,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医生和朋友说出了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
世上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为什么你们只想到我一个?
(1)下列对传记托翁晚年离家出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两项是(???? )
A.与社会格格不入,与家庭不融洽,家人不理解。而这些,恰恰是晚年托尔斯泰所遭遇的一切。
B.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离家出走是托尔斯泰在社会与家庭的冲突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
C.托尔斯泰晚年的离家出走正是为了谋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是他用心灵超越肉身的途径。他以生命的代价超脱了世俗的家庭,而奔赴心灵的召唤,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D.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新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他早已成为神话,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
E.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使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而现实中,他该如何处置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面对他的孩子?这些问题都让他苦恼不堪。终于,他踏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
(2)“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尔斯泰的晚年出现了哪些重大转折。从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题目“俄罗斯大地的良心”中的“良心”,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