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打、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小题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而会成为继经济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
小题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生、生与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质课堂教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校,生们在校即时同步习,扩大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D.大数据教育由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挂幅
(日)夏目漱石
①大刀老人决心在亡妻的三周年忌辰之前,一定给她立一块墓碑。但是靠着儿子那点本事,只能勉强糊口度日,此外再也无力积蓄一文钱。春天又来到了,老人苦窘着脸对儿子道:“那忌日也是三月初八呢。”儿子只回答说:“啊,是呀。”就不再做声了。大刀老人终于决定卖掉祖传的一幅珍贵的画来筹措费用,便和儿子商量道:“行吗?”儿子以冷淡到可恨的态度赞成道:“那行吧。”儿子是在内务省的社寺局里做事的,拿着四十元的月薪。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而且还要奉养大刀老人,所以很吃力。老人若不在,这珍贵的挂幅早就变成融通的东西了。
②这挂幅是一方尺左右的画绢,因为年深月久,颜色变得如熏过一般,如果挂在暗的房间里,就模糊到分辨不出是什么东西来。老人说这是王若水①画的葵花。并且每月从壁橱里拿出两三次,拂去桐盒上的灰尘,恭恭敬敬地取出里面的东西,立即挂在三尺的墙壁上,凝望着。的确不错,定睛一看,那熏污的浊暗之中,却有淤血似的很大的花样。有的地方,还略微残留着青绿色脱落的斑迹,老人面对这模糊的唐代的古画,就忘却了这个由于他活得过久简直住旧了的人世。有时候,一面注视着挂幅,一面吸烟或喝茶;不然就光是凝神看着。“爷爷,这是什么?”孩子走过来,说着就想用指头去触,像想起时日似的,老人一面说:“不要碰。”一面轻轻站起,去卷挂幅。于是孩子便问:“爷爷,弹子糖呢?”“嗯,买弹子糖,可不要淘气了。”老人说着,慢慢地卷好挂幅,放进桐盒,送到壁橱里,放在柜子里,然后到外面去散步。回来的时候,顺便到街上的糖店里买两袋薄荷弹子糖,递给孩子道:“喂,弹子糖!”儿子晚婚,小孩儿只是六岁和四岁。
③和儿子商量的第二天,老人拿包袱皮包上桐盒,一清早就出去了。到四点钟,又拿着桐盒回来了。孩子跑到房门口问道:“爷爷,弹子糖呢?”老人什么也不说,走进屋,从盒子里拿出挂幅,挂在墙上,失神地望起来,听说转了四五家古董店,有说无落款的,有说画剥落的,竟没有人像老人预期的那样对这幅画表示敬重。
④儿子说:“古董店别去了。”老人也说:“古董店是不成。”过了两个星期,老人又抱着桐盒出去了。这回是得到介绍,送请儿子的科长的朋友看一看。这回也没买回弹子糖来。儿子刚一到家,他便像儿子有失检点似的嗔怪说:“那种没眼力的家伙,怎能卖给他!他那里都是些赝本!”儿子苦笑着。
⑤二月上旬,偶然来了个高明的经纪人,老人把画卖给了好事家。老人立刻到谷中去,给亡妻定做了体面的墓碑,余下的钱存进了邮局。过了五六天,老人又照例出去散步,但比平常晚两小时才回来,两手抱着两大袋弹子糖。说是由于不放心卖掉的挂幅,又去看了一回,见到那幅画静静地挂在四席半的品茗室里,前面插着透明似的腊梅。老人说他在那里被招待了茗茶。“说不定比收藏在我手里还放心呢。”老人对儿子说。儿子答道:“也许是这样吧。”
⑥一连三日,孩子们尽吃着弹子糖。
注:①王若水是中国元代画家王渊的字,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尤精花鸟竹石,
存世作品有《花竹集禽》、《秋景鹑雀》、《良常草堂》等图。
小题1: 小说第②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挂幅之“古”的?(3分)
????????????????????????????????????????????????????????????????????????
小题2:老人卖掉挂幅后,由于不放心,又去看了一回,这体现了老人怎样的情感?(3分)
????????????????????????????????????????????????????????????????????????
小题3:文章结尾写到“一连三日,孩子们尽吃着弹子糖”,这看似闲笔,却别有一番用意,请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
小题4:老人最后终于把画卖了。有人认为他不应该卖掉古画,也有人认为老人应该卖掉古画。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作品,分条陈述你的理由。(4分)
????????????????????????????????????????????????????????????????????????????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今天在香港举行的21次防务与治安问题专家会议,继续讨论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数人员提前进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问题。尽管双方对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数先遣人员提前进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达成共识,但对于具体的安排,中英双方还要进行具体的讨论。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人民解放军将是入港的先遣队。
B.中英双方已就解放军先遣人员提前进港达成一定的共识。
C.事实上中英双方对于先遣人员的具体问题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D.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举行专家会议,讨论解放军先遣人员提前进港问题。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小题1: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小题2:下列对“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即可以 杀死有害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细胞。
B.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抑制杀死肿瘤;在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又有可能加速肿瘤生长。
C.免疫系统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在浓度低时,又反过来被肿瘤细胞杀死。
D.炎症反应时间短,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红灯”, 炎症反应时间长,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绿灯”。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乐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的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丰富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分条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