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15 20:06: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成都的茶馆万岁
余杰
①最近,央视“生活”栏目拍摄了一个十大城市《市长与市民对话》的节目。其中,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作为成都人,我自然很有兴趣参与节目的策划。在选择拍摄场地时,我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慈寺太破旧、太寒碜,不足以显示成都“现代”和“先进”的一面。于是,他们确定在新落成的“娇子”音乐厅拍摄。然而,与之类似的“现代化”的音乐厅,北京、上海、广州都有,纽约、巴黎、伦敦也有,而且可能比成都的还要好。在我看来,毫无地方建筑特色的“娇子”音乐厅,根本无法“代表”成都。相反,对于成都乃至全国来说,被打上了成都这个城市烙印的大慈寺却是独一无二的。
②有人说,成都是中国最休闲的城市。都江堰两千年的灌溉,将成都滋润得日渐丰腴。这里的物价指数,尤其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低。“小富即安”的蓉城人,最懂得“体闲”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曾经被指责为“落后”与“懒惰”;而在人们开始反思单线推进现代化历程的今天,它又被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被旁观者赞美和拔高。其实.这些看法都跟成都人没有关系。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常有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
③泡茶馆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老舍《茶馆》里的那种茶馆早已荡然无存。当中国的大城市们齐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这一类平民化的茶馆都逐渐地消失了。而在成都,它们居然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大慈寺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大慈寺,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据说。大诗人杜甫到成都的第一站,就是随难民到大慈寺接受施粥。在此后的好多朝代里,大慈寺既是佛教的重地,又是官民同乐的游玩场所。清苦、单调的佛教重地.在成都这个“花花世界”里,也被蒙上了一层快乐、轻松的世俗生活的色彩。也只有在成都,寺庙与红尘才不是对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
④今天的大慈寺,既是“成都市博物馆”,又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茶馆。一元钱的门票,五元一杯的盖碗茶,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檐下青苔,廊上书画,宽敞的天井,光滑的竹椅……这一切,真是“让人如何不爱她”。我每次回成都,跟流沙河、魏明伦、肖雪慧、冉云飞等文化界的师友会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约定在大慈寺。在这里,五元一杯的茶可以喝上一天,茶博士的服务一丝不苟,长嘴的茶壶远远地伸过来,滚烫的开水在半空中就像一道彩虹,却又全部稳稳当当地落到茶杯中,真是滴水不漏。我们围坐在一起,可以呆一整天而不挪动位子。这里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早、午、晚三餐饭:回锅肉、豆花、夫妻肺片、担担面等大众川菜无一不具备。虽然做得略显粗糙,却别有一番乡土味道。旁边有卿卿我我的情侣,有全神贯注的中年人,也有逗笼中小鸟玩耍的老人。
⑤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贩夫走卒都有资格进来喝一杯,歇一歇。在这里,并没有太明晰的等级尊卑观念,一杯茶水上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重商的城市,加上地处帝国边缘,虽然天生具有小市民的俗气,却没有中原地带对权力咬牙切齿的热望。社会学家曹锦清在《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河南人的权力情结,因为那里的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权力;而这种权力情结在成都却淡薄得多,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机会众多,随便当个小老板、个体户,都能过上比较舒心的生活,都能享受到泡茶馆的生活乐趣。
⑥茶香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我要说:成都的茶馆万岁。因为,有茶馆的地方,尤其是有老百姓能够进去的茶馆的地方,就是“上帝正在保佑吃饱饭的人民”的地方。
(略有改动)
1.“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这里“特别的生活态度”指什么?为什么成都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4分)
2.作者为什么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作为成都市《市长与市民对话》节目的拍摄场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3.第②段末尾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浓郁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作者为什么选取“芙蓉花”“茶叶香味”“府南河水”来写成都人的生活。(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本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成都的茶馆万岁”?(4分)



2、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弘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据估计,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至20世纪90年代,有约50吨塑料、玻璃和金属被倾倒在珠穆朗玛峰。而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摘自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作者石子砚。有删改。)
12.小题1:就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将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五十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3.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14.小题3: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4分)
答:??????????????????????????????????????????????????????????????????????????????????????
15.小题4: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5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2.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3.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5.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6.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后几个皇帝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出身低微,从小就受歧视,痴痴呆呆,还曾被武宗扔到粪坑里戏弄,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没成想这个傻皇帝原来一直是装傻,上台之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使衰败的晚唐回光返照,俨然再显了一段贞观气象。如一点最后的余音划破长安城浓重的云层,宫殿里又响起霓裳舞曲,这其中就包括那曲著名的《菩萨蛮》。
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四方来朝、歌舞升平的盛况已不复现。但大国的威仪和灿烂的文化依然强烈吸引着西域各国。除了进贡的珍宝、地方土产以外,那时唐皇们更喜欢的是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胡舞胡乐是从宫廷到坊间最流行的乐舞。据史书记载,大中初年,唐宣宗在大明宫里看到了女蛮国入贡的舞蹈《菩萨蛮》,整个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梵音渺渺,如仙如佛。那些来自西域的女子,身上涂抹了香油,璎珞珠链当衣,脖子上挂着长长的花朵串起的花环,长发用金冠高高束起,简直就如世俗画像中的菩萨一般。舞随乐起,异彩纷呈,舞队一出,如佛临世,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的造型。
《菩萨蛮》是一个礼佛的舞蹈,同时也是一个表演性舞蹈。宣宗痛恨武宗,处处反其道行之。武宗灭佛,宣宗一上台就宣布重建佛寺。本来佛教在中唐就已经进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的寺院和僧众有着唐朝中国特有的世俗喜庆的热闹。僧人们在念经说法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听众香客的要求,寺庙道场实际也是戏场欢场,像《菩萨蛮》这样又美艳又庄严的乐舞正是那个时候普通人心目中可亲可爱的佛的形象,一如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飞天和唐仕女图——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可想而知,《菩萨蛮》想不流行都不行,自有文人给它配上词在坊间传唱,直至唐五代时期,它一直是最流行的词牌名。
在教坊曲中跟《菩萨蛮》相对应的完全另一种风格的,应当要算《破阵子》了。 大唐雅乐融南乐北乐于一体,协调“吴楚之音”和“周齐之乐”,引进龟兹、天竺、西凉、高丽乐等,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秦王破阵乐》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聚合四方雄浑苍茫的气势。这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歌舞大曲,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据说太宗曾亲自设计舞阵,命乐工穿上铠甲持戟练习。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每每看到这里,太宗都会忍不住离席,与众人共舞,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后来就有人把其中的乐段填上词演唱,开始是长调名《破阵乐》,再后来取其中更短章,名为《破阵子》,“子”就是指短小罢了。
小题1:下列不属于《菩萨蛮》流行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唐宣宗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以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重显了贞观之治的气象。
B.唐朝统治者喜欢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菩萨蛮》不仅得到唐皇们的喜爱,也被坊间的百姓喜爱。
C.作为一个礼佛的表演性舞蹈,它体现了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能满足当时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D.盛唐强盛,音乐也具有雄浑气势,晚唐国力衰微,人们更愿意从华丽的音乐舞蹈中求得心理平衡。
小题2:下列对《菩萨蛮》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演的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如仙如佛。
B.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
C.舞姿充满喜庆的热闹,唱词合乎听众的心理。
D.既美艳又庄严,塑造出可亲可爱的菩萨形象。
小题3:下列最能概括《破阵子》的风格的一项是(3分)
A.融大唐雅乐、南乐北乐于一体,乐章比较短小
B.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C.既具有盛唐音乐的雄浑苍茫的气势,又乐章较为短小。
D.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于一体,具有雄浑苍茫的气势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峭壁上的树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子弹尽粮绝之后你才又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达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身的力量。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李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美土肥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携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1.第一段由两个问句组成。
(1)作者写第一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11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第二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11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写桃李杨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三段和第七段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外?
(1)使用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1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第七段中画线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3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的酸枣树是主动选择艰苦的生存环境来锻炼自己的。
B.作者写酸枣树“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形象地阐述了所有奋斗者必定会成功的哲理。
C.原文最后划线句子的含义是:有了崇高的信仰、理想,就会为使整个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D.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第六、七段是第三部分。
E.本文是借赞美酸枣树来赞美具有酸枣树精神的人。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