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时,这种物质就被称为纳米材料。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纳米科技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益处,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一些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对生物体有害。
据《自然》杂志介绍,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身上完成的实验显示,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他们认为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今年4月,美国化学学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找到纳米微粒可能给水生物种造成毒副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存在危害。
人们接触纳米材料污染一般通过下面途径:一、通过呼吸系统;二、通过皮肤接触;三、其他方式,如食用、注射等。纳米材料污染物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起反应,会引起发炎、病变等;污染物在人体组织内停留也可能引起病变,如停留在肺部的石棉纤维会导致肺部纤维化。
纳米材料比普通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纳米材料体积非常小,同样质量下纳米颗粒将比微米颗粒的数量多得多,与细胞发生反应的机会更大,更易引起病变。纳米材料很小,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进入细胞,从而有可能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大脑,导致一些更严重的疾病和后果。目前,研究人员还不知道如何将纳米材料从人体中清除,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
纳米材料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易爆炸。纳米材料具有反常特性,原本物质不具有的性能,小颗粒会具有。原本不导电的物质,在颗粒变小后有可能导电,有些原来不易燃的物质在纳米尺度下也可能导致爆炸。
现在纳米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纳米氧化物颗粒上,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之类,另外还有一些较老的工业产品,例如碳黑、催化剂。这些材料主要在如下产品中应用:
首先是化妆品和防晒剂。防晒霜之类的产品一般含有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的纳米颗粒;化妆品如口红中含有纳米氧化铁颗粒。化妆品中的纳米颗粒直接和人的皮肤接触,我们需要特别谨慎。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允许其在防晒品中运用。同时,欧洲规定,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必须大于100纳米。现在已经有报告声明,化妆品中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
其次是复合材料和涂层材料。比如汽车车胎加入了可被看作纳米材料的碳黑、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等。这些材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如果纳米材料被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今年7月29日,英国公布了题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报告。报告认为,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但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纳米技术能够健康安全地发展。因为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每一种材料是否有害都需要具体分析,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环球时报》2004年8月4日)
1.下面对“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中“降解”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目减少,分子量降低。
B.指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为较小的分子。
C.指纳米微粒与别的物质起反应而改变了它自身的性质特点。
D.指纳米微粒自动从人体中挥发到空气中或被人体排出体外。
2.不能证明“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的一项是(??? )
A.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
B.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
C.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
D.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
A 纳米氧化物颗粒如二氧化钛基本上是无毒的,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
B.纳米材料对人体有害,弊大于利,我们不应盲目地推广使用。
C 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大于100纳米的基本无毒。
D.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如果纳米材料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4.根据本文的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一句告诉我们,已经投入使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都是无害的。
B.作者认为,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它又是一把双刃利剑,我们使用它要慎重。
C.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容易逃逸出来的是有害的。
D.每一种纳米材料都必须经过反复地多方地检测、验证后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在旅途
聂鑫森
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每次我来看望车教授,他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不变的序言,对他远在旅途、几年不归的儿子车千里作尖刻而痛惜的评价。
我自个儿坐下来,说:先生,千里还是有志气的。他怪怪地笑起来。
笑得我毛骨悚然。作为曾是车教授的硕士生,以及他现在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景仰。妻子早丧,把儿子车千里抚养成人,至今犹是一个鳏夫。于寂寞中,做着极为枯寂的学问,在柳宗元的研究上,他是独领风骚的。我的来访,一是想慰藉他儿子远离不归的孤清,二 是想得到他于学问上的教诲。但我发现我的到来,却成为他从此述说他儿子的一个契机,而且话语惊人地相似。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他很少谈学问,这一点使我很尴尬。在许多日子后,我习惯了这种谈话,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分明是一种对人生的警示。在一段日子没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渴望听到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落到我心上的时刻,所有的神经末梢都会发出一种轰响。甚至,我觉得这句话,是车教授对他自己说的。他的所有关于对儿子的表述,已经剥离开儿子这个本体,我想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车教授怪怪地笑罢,用手拍拍一叠线装书,夕光中飘袅出淡淡的尘烟,有一种久远的气味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我问他是否吃过了饭,身体是否舒服,《柳文拾微》这本专著写到哪个章节了?车教授置若罔闻,他干咳了一声,说:从小千里就心浮气躁,没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完,他总是半途而废!我三十岁才得子,他妈妈体弱多病,有一个“千里”已经很满足了。三岁时他在院子里和一些小伙伴玩泥巴,是那种胶性很重的泥巴,叫白胶泥。他做一辆坦克,什么都做好了,只等装上履带就成了。他装了几次没装好,就狠狠地把坦克摔碎了。再把泥巴团起来,做一把小手枪,做到扳机那地方,没兴趣了,又把泥巴揉成一团。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对他说: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瞅着我,梗着脖子说:就要!就要!我走过去,第一次给了他两个耳光。到小学时,给他买了一辆小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院子前面有个小坡,他骑着车往坡上冲,快到坡顶时,他慌忙刹了车,推着往上走,再倒转车头,骑上去溜坡下来。再往上冲,再刹车,再推车到坡顶。他一次也没有冲上去过,坡很平缓,就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冲不上去。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冲不上去?他说:我觉得你老在望着我,我就没勇气了。我说:你就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说:可你在。说完,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以后,读初中、高中,很平庸。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到底没考上。几代人都是大学生,就他是个高中生!只好进厂当工人,学的是钳工,技术上也拔个尖吧,没有,混日子!车教授连连叹气。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想去开灯。
就这样吧。别开灯。
我感觉到车教授的眼里渐渐地盈满了泪水,他不想让我看到那两汪泪水。
我说:三年前,千里发誓要壮我中华魂,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一直就没回过家,报纸上时有报道,这也是一个事业。
车教授又怪怪地笑了。到二十五岁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他是想做个样子给我看,他是有耐性有毅力的。他想回击我对他 的失望,是一种示威。他选择的起点是在这个校园里,身上挂着绶带,车头上插着一面红旗,像演戏。拍电视、发表演说。那天,我就坐在书房里,我知道我的儿子在想什么。我的学生对我说:你的儿子了不起。我说: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我说:不,车先生,他车在旅途,并没有半途而废!
黑暗中车教授的声音变得非常苍老而遥远:只有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儿子。隔些日子,他会打一次电话来,问我身体怎么样,说很对不起,不能侍 奉晨昏,说他此刻正在某处,相距遥遥。有些电话从声音的清晰度上,我判断他就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因为长途电话的声音没有这么亮。他很想见我,同时又怕他的回家导致我更大的失望和鄙夷,他不能变成事实上的半途而废,他要营造一种车在旅途的气氛。
按常例,我应告辞了。但这个初夏的夜晚,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有了深谈下去的欲望,比如,是什么导致了千里的总是半途而废?
(节选自《经典小说》)
小题1: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车教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题为“车在旅途”,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车教授的儿子车千里远在旅途、几年不归展开的。如果以“儿在旅途”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听到“我”说“千里还是有志气的”时,车教授发出令“我”毛骨悚然的怪笑。这是对儿子不屑一顾的嘲笑与恨铁不成钢的苦笑。
B.车教授以儿子三岁时摔坏泥巴坦克、小学时没勇气骑车冲上坡顶、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为例,说明他儿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C.车千里决定“千里走单骑”时,将起点选择在校园里,其实质就是演戏,目的是做个样子给父亲看看,向父亲示威。
D.这篇小说借“我”与车教授的对话展开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主题。
E.这篇小说的结尾写车千里给父亲打电话,并且就在本市的某个地方,暗示他此次骑车周游全国已经半途而废。
3、阅读题 简答题( 10分)
(1
)概述《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起因、经过和结果。(5分)??????
2简
述刘姥姥的三次进荣国府的过程,简析其情节安排的意义。(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营之神”是怎样炼成的
---像王永庆这样做人、做事、做企业
袁飞
最近,一本叫做《筚路蓝缕———王永庆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的人物传记被各地的国企领导人争相阅读,书的主人公就是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在新书发布会上,组织编写这本书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我们很多企业事情做得很漂亮,但就是没什么绩效,追究下来主要是我们的企业不计成本。而王永庆先生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李荣融未曾与王永庆谋面,但他对同事讲述的王永庆的一个小故事“很有感触”。那是在一次正式宴会上,餐桌转盘上有一些别人掉下的菜肴,王永庆见了,不声不响地夹起,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吃干净。
“一个产值占到台湾GNP百分之十几的集团的董事长如此节俭,他节俭得有资格,有底气,有雅量。”李荣融说。此前在李荣融参加的编委扩大会议上,国资委请来了中石油等中央企业的负责人,以及民营企业代表——大连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徐明回忆说,起初很纳闷为什么大陆的国资委主任对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那么感兴趣,后来明白了:企业不分属性,绩效盈利是相同的。王永庆的很多生活细节都让人感动。一位一直负责企业改制研究的人士举例说,王永庆在外用早餐时喜欢喝牛奶和吃煎鸡蛋,为了多喝一口牛奶,他总是先喝掉一点然后再叫服务生把鸡蛋放进去,免得把牛奶溢出来。每次用完餐后,王永庆总会把牙签折断成两截来使用。有时王老先生甚至自己修抽水马桶,“记得有一次请人来修都修不好,他自己动手反而修好了。”王永庆的高参、长庚大学商学院院长吴寿山说。吴寿山记得,还有一次公司董事会休息期间,王永庆在上完洗手间出来时,“啪”的一声就把里面的灯关了,“黑乎乎的,你想这对他身边的高管的冲击会有多大。”另外,王永庆的公文包也非常普通,“一般人难以想象他这样的大老板用这样普通的包。”编委会成员、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说,王永庆很会算账,他可以把生产的玩具车的零部件拆成1000多个,来分别核算成本,“价格精确到几厘,然后再跟制造商、承包商进行谈判。”而台塑集团的集中采购也是值得国企学习的。王志钢说,在台塑,从大宗采购比如原料、钢铁,到哪怕一张纸、一支笔,都集中采购,并且,“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一定会摆在你的办公桌上,他们通过信息化进行精细化管理。”
王永庆之女王瑞华透露的一个细节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早晚到祖母房间请安,“除非在外出差,从未间断过,这对我们影响很大。”也许正是这些细节之处奠定了台塑的牢固根基,使得它既在台湾经济高速增长期能快马加鞭,也能在经济低迷期依然表现出色。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这也许正是最值得大陆企业学习的地方。尽管已经90高龄,但王永庆照样每天到办公室工作3~4小时。主要是看书,看公司是否正常运转,是否有别人不能处理的事情。其身边人透露,他甚至每周还会请吴寿山到家里给自己讲解最新的管理学思想。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是王永庆在华人企业家中的创举。《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王永庆在企业管理中的精髓,——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黄德海说,王永庆经营管理思想的“核”,就是在思想上把“利己”与“利他”结合起来,并围绕这一思想发展出了一套“责任经营制度”,并以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回馈社会、永续经营来充实。“责任心管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黄德海说,王永庆特别强调责任心管理,他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头建立制度,并且从来不会带头破坏制度。其管理思想的“内核”实际上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原点,以他的管理智慧为半径,画出了台塑集团这个圆”,这个“圆”50年来运行的一个轨迹,就是合理化生产方式。
“再回头想想,最近我们还有一些煤矿不断发生矿难,这也是和企业家的责任没落实密切相关的。”黄德海说。国资委人士称,在大陆国企多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学习港台和国外的做法上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而国资委推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多是练内功。一个企业能不能立足,更多依赖于内部整合,而王永庆无疑是内部整合的高手,所以此时引进王永庆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析王永庆为什么能成为“经营之神”。(4分)
小题2:本文在介绍王永庆时,采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5分)
小题3:从全文来看,我国国企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5、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奥斯维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方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由于是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科夫,还有它附近的奥斯维辛。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号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吧!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一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月,以后再也不愿去了。由女留学生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方大姐,她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
奥斯维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有改动)1.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写到了“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欧洲的独特魅力”和“愈加浓”的诗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会“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析奥斯维辛的风是怎样的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