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尼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样
他只有不足一米高,但在很多人心里,却是真正的英雄。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在墨尔本。这个新生命的降生,给父母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恐:这是一个“海豹肢症”患儿,一个没有四肢的怪物。父亲吓得跑到医院的产房外呕吐,母亲甚至不敢靠近他。
父母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们四处求医,但整个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医生能给出合理的医学解释。而尼克·胡哲的情况比一般的“海豹肢症”患儿还要糟,他完全没有双臂和双腿,只是左侧臀部以下长出一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
不过,力克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和痛苦后,接纳了现实,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
“父母和所有亲人都很疼爱我。我天生与别人不同,但他们却从没提起过我的身体异于常人。在五六岁时,我知道自己没有手脚,然而我真的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教力克做能做的一切。1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把他放到了水里,让他学习游泳。他 6岁那年,身为电脑程序员和会计师的父亲就开始教儿子用两个脚指头打字。
到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可能最正确的决定:把儿子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而不是去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
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无助的尼克必须独自承受风雨。他行动需靠电动轮椅,生活要靠护理人员照顾,他发现自己和别人并不一样。同学们对他怪异的身体发出的嘲笑和尖叫让这个7岁的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独。他内心充满无奈和绝望: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他后来回忆道:“8岁的时候,我非常消沉。我冲妈妈大喊,告诉她我想死。”有几次,他真的试图自杀,只是没能成功。
真正让他发生改变是在13岁那年。妈妈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上面刊登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主人公没有被残疾压垮,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个人生目标,并且逐一去实现,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他还不断帮助别人。文章主人公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上帝把我们生成这样,就是为了给别人希望。”
力克振作起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自己也不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
坚强地挺过来的他,渐渐学会了应付自己的不自如,他开始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做那些其他人必须要手脚并用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刷牙、洗头、用电脑、游泳、运动……
他也逐渐交到了朋友。7年级时,他去竞争学生会主席,结果成功当选。
他开始变得开朗和快乐,与学生会同伴一起参与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组织的各种事务,虽然他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艰辛。
在父亲的帮助下,尼克还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19岁的时候,他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亲身经历去鼓励其他人,给人们带去希望。“我找到了我活下去的意义。”
在演讲中,他无数次当众倒在桌子上,向台下观众演示一个无手无脚的人如何重新站起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身体艰难地站立。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让人们明白,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拥抱失败,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失败的恐惧打倒。
演讲之余,他也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对游泳、滑板都很在行。2008年,他在夏威夷还学会了冲浪,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做360°旋转的高难度动作。“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
身高不足一米、没有手没有脚的尼克,赋予了这个世界一笔巨大的财富。
(选自2010年12月11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尼克·胡哲能够“站起来”的原因。(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尼克·胡哲的原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试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如何理解尼克·胡哲所说的“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这句话的含义?并请你结合全文和自己的人生感受谈谈尼克·胡哲赋予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疼爱、不放弃与不断激励;②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应按照叙述顺序,从前到后加以概括即可。在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4段中“不过,力克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和痛苦后,接纳了现实,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第6段中“父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教力克做能做的一切”,第9段中“真正让他发生改变是在13岁那年。妈妈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上面刊登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第11段中“坚强地挺过来的他,渐渐学会了应付自己的不自如”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
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海水灌溉农田 人类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由来已久。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始终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科学幻想。实际上,在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上,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技术障碍。因为每1000克的海水中平均含有35克盐,用这样的海水来灌溉绿色植物,那不是在“腌咸菜”吗?显然,能否培育出“抗盐”的两栖作物是实现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基本思路。
在近十几年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并培育出了“盐生植物”。这种植物的特性之一是,它们喜好海水环境,并能在海水中正常生长。它们的根部有个“过滤”装置,能把海水的盐分过滤掉,使作物体内获得淡水营养。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有14种作物具有这种特性,其中有两种盐生植物能产生同小麦相当的蛋白质,可望成为人们的新型食品。生长在墨西哥沿岸的海蓬子就属于两栖盐生植物。在我国,科学家发现生长在海岸滩涂的碱蓬也是一种盐生植物。经过人工培育驯化,它的嫩芽可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它的种子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制成保健食用油。
筛选和培育盐生植物的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农作物杂交技术。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盐生农作物。用70%的海水直接灌溉这些农作物,获得生长良好的黄瓜、西红柿。用盐度3.8%的海水灌溉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也获得了理想的收成。近十几年中,人们利用基因技术又培育出多种新的盐生植物。在干旱少雨的沙特阿拉伯,人们就成功地进行了这种实验。
将海水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也能收到令人惊奇的效果。科学家进行实验,将经过磁化的海水直接用于农作物灌溉,实验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每公顷海滩平均收获茄子15吨,或高粱30吨,或西红柿33吨。这项技术虽然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它初步显露出的希望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1.下列各项因素,与海水能否直接灌溉农田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时间因素,古代人类对此仅仅是梦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梦想才可能变成现实。
B.海水盐度因素,盐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是否能不被“腌咸菜”,并能够有效吸收养分。
C.作物自身因素,能找到在海水环境中正常生长的作物的话,就可能实现海水灌溉。
D.杂交技术因素,将耐盐基因植入普通作物中,培育出新的盐生植物就能实现海水灌溉。? 2.下列关于科学家为实现海水直接灌溉农田而做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生植物的根部有“过滤”装置,它能把海水中的盐分过滤掉,使作物体内获得淡水营养。?
B.科学家发现了海蓬子、碱蓬等能产生同小麦相当的蛋白质,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种盐生植物。
C.科学家利用含盐分的水灌溉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的黄瓜、西红柿、小麦等,获得了理想的收成。
D.利用磁化技术简单处理海水,可消除大量盐分,然后直接用于灌溉,收到了惊奇的效果。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筛选和培育盐生植物是实现海水直接灌溉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因杂交技术在这一领域有着重要的前景。
B.在干旱少雨的沙特阿拉伯,人们就成功地进行了实验,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征服沙漠了。
C.成功向海洋进军,获得大量的海水资源,这将可以使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压力得到有效的减缓。
D.这项技术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初步显露的希望使人们相信,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孩童丁聪
刘梦溪 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几周前和几个月前,丁聪还告知我他的近况: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到宣告报废的地步,也一定到了动不动就出毛病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啊。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一个民族一个时期能出现几个这样的文化巨匠和孩童呢?
丁聪的妻子沈竣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讲起丁聪的种种意外,语调和心绪同样平静。她扮演的是贤妻和慈母的双重角色。他们在1957年小丁40岁时才结婚。一见钟情的成分不能说没有,更主要是当年的小丁,一见便须臾不能离开小他十余岁的沈竣。但婚后不久,丁聪不明所以地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宁古塔一带的北大荒劳动改造。一对燕尔新婚的才子佳人,不忍分离,也得分离。
这一遗恨青史的天大误会,让丁聪欠了发妻一笔永远也不得还清的感情债,就像《红楼梦》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一生以眼泪还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一样。所以丁聪总是喃喃地说:“她跟着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圈内人士尽管无不以小丁的惧内称雅,却从未忽略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我结识丁聪、沈竣夫妇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我称沈竣有治国之才。丁聪说:“所以我受不了!一个能管理国家的人,如今只管我一个人,你想想看。”那么小丁对沈竣以“家长”相称,就不足怪了。
其实我内人陈祖芬和丁聪还要更稔熟一些。他们一度都在政协。下面摘录祖芬文章里关于丁聪的一段——
在坐大轿车去人民大会堂开大会的路上,我问丁聪怎么永远不老,是不是吃了青春宝?小丁说:“不,我是吃了娃哈哈。”下车与小丁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有人招呼他一起找个座儿歇会儿。小丁笔挺着身子说不用,说从来到人民大会堂开政协会都没在大厅里坐过。来了,站会儿,就进会场了。而且总是高兴着,孩童般咧开大嘴笑着——当然,孩子只能站着看大人坐着说事儿。
小丁年方八十一,没有白发,只有童颜。我想,人生历尽艰难后的最美丽的境界是童真,是用儿童那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丁聪始终是一个孩童。八十岁是孩童,九十岁更是孩童。当然1957年四十二岁的时候,也是孩童。那么一个孩童说的话,为什么还被当做罪证将其打成右派呢?不是有句俗语叫童言无忌吗?
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艺术始终保持敏感的孩子,一个笑口常开的孩子,一个需要母亲爱抚的孩子,一个需要家长沈竣照料的孩子!
我们别再打右派了。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文章开头,丁聪说晚年的自己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表现了他乐观幽默的心态。
B.文章将屡遭磨难的丁聪和对他不离不弃的发妻沈竣分别比作《红楼梦》中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表现了丁聪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C.文章中丁聪的“惧内”表现了他对发妻的尊重和感激,是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D.文章用许多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丁聪天真率直的可贵品质,这些描写与丁聪“文化孩童”的身份相符。 E.文章语言平实通俗,以生活化的描述表现了丁聪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单纯天真的本色,主要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专制。
(2)文章说:“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就文中看,丁聪遭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是加倍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表现丁聪“文化孩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丁聪是“文化孩童”,并说“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肉体痛苦:1957年被打成右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任何事情,如果想办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1、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任何事,如果想办成,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