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的大地的日光,有如要把人们赶进墙缝里去一般,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那个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自己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自恨不能和它鱼水和谐,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爱它,然而我也恨它,即至到夏天成熟了,这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
③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④??????????????????????????????????。是的,就是现在,我觉得现在正合了我的歌子的节奏。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无用的事物都一幕幕地掣了过去,我们要向着人生静默,祈祷,来打算一些真实的事物了。
⑤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⑥话,说得有些远了,好在我这篇文章是没有目的的,现在再设法拉它回来,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⑦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镜子了。
⑧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写于一九三0年,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4分)
(1)文章第6段划线处“道上的灯塔”指什么?(1分)
答:???????????????????????????????????????????????????????????????????
(2)文章第3段和第8段都提到了“沉着”,试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3分)
小题2:文章以“秋天”为题,为什么要写夏天和春天?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秋的感悟。
参考答案:
小题1:(1)“道上的灯塔”指人生道路上的希望。(1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题侧重指代的明确,根据上下文可得出答案;(2)题从字义和情感的角度来设题,理解“沉着”的语境意义及其所体现的作者对秋天的情感态度。
小题2:本题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等角度设题,应当树立整体阅读的意识。
小题3:本题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题,可以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依次筛选信息,然后合并同类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已经筛选的信息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荷兰研究人员用实验证明,裸泳的速度并不比穿泳衣快,穿泳衣反而会减少阻力。此后游泳界针对泳衣的设计和泳衣材质的选择就不断推陈出新。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丝绸泳装独霸泳坛,到随后的尼龙泳装风靡世界。在汉城奥运会上,美国队率先将科技融入泳衣材料上,制成了“大力士”泳衣,它不仅伸缩性大,而且薄而表面光滑,至今仍被不少运动员采用。
不过,泳衣设计上的真正突破是1998年Speedo公司“鲨鱼皮”泳衣的问世。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技术革新便是“鲨鱼皮”泳衣。澳大利亚本土选手伊恩·索普就是身穿黑色连体紧身泳装,宛如碧波中前进的鲨鱼,劈波斩浪,一举夺得3枚金牌。
这种泳衣从头到脚,将运动员身体紧紧包住。这种泳衣覆盖面积大,可以把运动员从脖子、手腕到脚都包得密不透风。但由于表面突起的高度和宽度都经过了严格测算,同时科研人员还在表层添置了身体观测系统,可以记录运动员的特征,泳衣更舒适。
第一代“鲨鱼皮”模仿了鲨鱼的皮肤,在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突起,以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第二代“鲨鱼皮”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运动员游起来更加轻松;附在胸前和肩后的振动控制系统,能帮助引导水流。第三代“鲨鱼皮”也做了一些细微的改进。
随着北京奥运会临近,第四代“鲨鱼皮”LZR Racer问世,而且迅速在世界泳坛掀起一阵阵波浪。
据Speedo公司发布的材料介绍,LZR Racer采用了Speedo 独有的极轻、低阻力、防水、快干的服装材料,这也是全球第一套以超音速熔接皱褶而产生无皱褶效果的游泳比赛用泳衣。此外,泳衣上使用的特殊的LZR镶条,可将泳者的身体尽可能塑成流线型,减少游泳时受到的阻力。而泳装上半身的镶条进行了时装化处理,使其看起来更加漂亮。
LZR RACER可以将水和皮肤的抵抗力最小化,再加上全套泳衣超严焊接而成,没有一处缝合处,因此可以完全紧贴在人体上,减少静态水阻。LZR RACER将比2004年的第二代“鲨鱼皮”泳衣降低至少10%的水中阻力,比2007年发布的第三代“鲨鱼皮”泳衣也要降低5%的水中阻力。由于LZR RACER采用超轻物料制成,比其它泳衣吸水量少,而且速干功能高。将LZR RACER与其他泳衣做比较,新泳衣可以让运动员只需少量能量就可增加5%的吸氧量,能在瞬间提升游泳速度。
1.下列关于“鲨鱼皮”泳衣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鲨鱼皮”泳衣是游泳运动员参加游泳比赛时穿的连体紧身泳装。
B.“鲨鱼皮”泳衣从头到脚密不透风地紧紧包住了运动员的身体。
C.“鲨鱼皮”泳衣从1998年至今已是第四代了,一代比一代先进。
D.“鲨鱼皮”泳衣是用鲨鱼皮制成的,穿着它如碧波中的鲨鱼,游得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泳衣从丝绸泳装到第四代“鲨鱼皮”泳衣的问世,不外乎是针对泳衣的设计和泳衣材质的选择推陈出新。
B.“鲨鱼皮”泳衣引人注目的原因是一位澳大利亚本土选手穿着它,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举夺得了三枚金牌。
C.第四代“鲨鱼皮”泳衣具有极轻、低阻力、防水和干得快的优点,并且进行了时装化处理。
D.第四代“鲨鱼皮”泳衣能减少静态水阻的原因是,可将水和皮肤的抵抗力最小化,并紧贴在人身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泳衣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多地融入科技,但仍会围绕泳衣设计的改进和对泳衣材质的提高来进行。
B.泳衣的研究开发将仍然朝着减轻泳衣的重量、降低阻力、能防水、干得快的方向发展。
C.美国游泳奥运选拔赛上,身着第四代“鲨鱼皮”泳衣的菲尔普斯和霍夫分别打破了世界记录,这个成绩与他们身穿的泳衣是有关的。
D.在下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一定会有第五代“鲨鱼皮”泳衣产生,并且会有更多的运动员打破游泳世界记录。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乐器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思,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十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小题1: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因为西、洋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大,中原却并不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人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D(“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不当,前后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小题:A(该项内容不是“中原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小题:B(A项.“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不当;C项,“胡闹”在原文中的来源投有提及,无中生有;D项,“没有民族偏见”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句话,完成下面的题。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1.作者强调马克思逝世在“安乐椅上”,其目的是(???)
A.说明马克思逝世太突然,竟没来得及离开办公桌。
B.说明马克思逝世时,没有任何痛苦,作者感到安慰。
C.说明马克思在逝世前几分钟仍在坚持工作。
D.说明马克思逝世时的神态很安详。
2.作者强调“两分钟”,其原因是(???)
A.说?明马克思逝世前的时间非常短暂。
B.作者感到太突然,没有思想准备。
C.对马克思这样快的离开人世,作者感到十分悲痛。
D.表现作者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
3.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起补充、解释、说明的作用。
B.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C.起转折的作用。
D.起递进的作用。
4.这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A.拟人
B.借代
C.讳饰
D.比喻
参考答案:1.B
2.D
3.A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
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
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的。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两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 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
小题1: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典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
小题2: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它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它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像的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图像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A项只是概说“语言”是“防线”“底线”,而非题干说的是“汉语……”)
小题2:C?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
小题3:D(A项“引导……经济活动”错;B项“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不可能“完美地结合”;C项“一旦开始阅读……”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