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个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到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著地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荫掩映着的村庄,村庄像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连通着。
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喝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是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卵,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飞翔的灵魂。
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来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然后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扫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瘁生痛,里面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
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索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珠,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l傍晚田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就会像父索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走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芙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摘自《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
1.文章第二段的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
2.品味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含义。
(1)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
???????????????????????????????????????????????????????????????????????????????????????????????????
(2)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
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塑造母亲的形象?塑造了怎样的母亲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
4.作者反复劝说母亲不要再下地拾麦,母亲执意不听,可见母亲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而这一坚持和追求不一定会被晚辈理解。你的长辈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况,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
3、单选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
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986年,中国商业部在新颁发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2010年9月中旬,卫生部办公厅在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遵循技术上确有必要且安全可靠的原则,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并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
面粉增白剂是中国目前准许使用的1513种(其中包括食品香料1027种)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所谓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中国在普通面粉中使用增白剂,已有20多年。多年来,伴随着面粉增白剂的使用产生了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并因此而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人们欣赏和喜爱雪白或较白的面粉,这成为增白剂被加入面粉的直接原因。用小麦新加工出来的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脂溶性β-胡萝卜素,它呈浅黄色,使得面粉微黄,色泽不佳。但是,这样的面粉经过一段时期的贮存,可以依靠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脂溶性β-胡萝卜素的共轭双键被自然氧化而破坏,从而改善和提高面粉的色泽。但这需要较长时间。于是,能让面粉立竿见影增白的过氧化苯甲酰被人们选中。添加这种增白剂不仅工艺简单,综合效果也好。增白剂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面粉质量,如抑制面粉的霉变,减少面粉长期贮存而产生的霉变风险。因为增白剂放入面粉中会释放原子态氧和苯甲酸,后者是食品工业普遍使用的防腐剂。面粉经过增白剂处理后,可以氧化面粉中的β-胡萝卜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使得面粉加工设备水平不再成为影响面粉色泽的唯一因素,因而可以使小麦在加工同一等级面粉时相对提高出粉率。这既能提高面粉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对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采用增白剂后的面粉,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熟化过程,让馒头等面食看起来质量更好,体积更大。
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添加少量的增白剂是安全的。然而,现在相当多的人,包括专业人员和公众都认为,面粉中不使用增白剂的利要大于使用增白剂。因为使用增白剂会破坏营养,更会带来很多安全问题,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增白剂危害健康的主要表现是它有致癌作用。同时,过氧化苯甲酰是略带刺激性气味的白色粉末,在加热或受到摩擦时易产生爆炸,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的皮肤、上呼吸道有确切的刺激性和致敏性。过氧化苯甲酰危害健康还表现在对一些肝脏病人的损害。这种损害恰恰是因为添加了增白剂,即增白剂可以释放出防止面粉霉变的产物苯甲酸。若长期食用含过量添加剂的面粉及其制成品,就会造成苯慢性中毒,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尤其是对肝脏的损害较大。
1997年,欧盟所有的成员国已全部禁用面粉增白剂。在这些国家里,过氧化苯甲酰和三聚氰胺一样,不被允许用于食品生产。可以说,现在我国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正是为我们的食品安全加了一道保险。(有删改)
1.从原文看,之前有关部门允许在面粉里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入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和面制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欣赏需要。
B.面粉中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可以满足面粉和面食生产经营者的需要。
C.在规定范围内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是有利并且安全的。
D.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增白剂见效快,工艺简单,综合效果好。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粉增白剂在改善和提高面粉色泽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面粉的霉变,从而提升面粉的质量。
B.添加了面粉增白剂之后,提高了面粉加工水平,这样就提高了小麦的出粉率,促进了小麦产量的增加。
C.增白剂危害健康的主要表现是它有致癌作用,对人的皮肤、上呼吸道及肝脏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D.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现在人们基本达成了使用增白剂会引发包括危及生命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共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消费者不再将“白”作为面粉、面制品的质量评判标准,那么有关生产经营者就不再需要添加增白剂了。
B.从不同的角度讲,允许或禁止将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合成物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各有道理的。
C.食品安全问题数量的多少,事实上是与被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数量多少成正比的。
D.从二十多年后过氧化苯甲酰最终被国家同意注销的实例来看,将来弊大于利的食品添加剂不会被人们再使用。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4)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小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