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九)
2017-01-16 12:25: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再现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害囚徒的历史事实,从而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B.作者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写儿童在草地上追逐游戏,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这样和首段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
C.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D.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E.“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在奥斯维辛到处都是监狱,没有地方可以建造教堂。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
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意外成了中国远征军名将之后、老兵们的聚会场所。展厅里,也频频闪现台湾年轻人的身影。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档案研究所任教授的邵铭煌也带着九名学生来到现场,实地教学。他说,带学生来是让他们了解这个战场的意义、战时中国人的生活。深谙对日抗战史的他还说,大陆文史工作者,从一个美国少校的葬礼开始,几年苦苦追寻下来,殊为不易。尤其是大量少年兵的影像资料,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这些少年兵,看上去大多不满15岁,有的甚至不满十岁。“在摆弄玩具枪都唯恐伤着自己的年纪,已经端着真家伙上血肉磨盘了”。照片上的这些孩子,个个脸上都带着自信与无畏的微笑。他们的灿烂笑脸,却让章东磐流下了最多的眼泪。他写道:他们留在历史相簿上的形象,是他们每一位暮年回首的骄傲,但却是国家之耻、军队之耻、中华民族成年男人之耻。
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月第2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举例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与汽车的口粮之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恩·卡恩说:如果当前全世界粮价上涨的局面得不到缓解,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战争;如果这样的战争真的爆发,罪魁祸首会不会是汽车呢?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不无道理。
以汽车为代表的内燃机产品,对于气候变暖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影响。人们经过很多年,终于意识到,气候变暖的结果相当严重,它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人类普遍的呼声。
从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美国就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著名环保人士、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为此多次猛烈抨击美国高层。随着全世界对大气变暖问题的高度关注,2007年美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一个反应:计划用生物燃料取代石油燃料。一年后,全世界粮价上涨,美国的这个决定脱不了干系。
 所谓生物燃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乙醇,代替汽油。当今世界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巴西和美国。巴西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甘蔗,美国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玉米。甘蔗对于人类,过去最大的用处是制造食糖。而玉米是世界上很多人的主要粮食,美国扩大玉米乙醇生产的规模,直接导致全世界粮价的上涨,粮食供应紧张,很多人开始吃不饱肚子。
 人们也许会说,美国用生物燃料替代汽油是件好事,难道还要任由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但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为何不考虑到减少粮食出口会对世界造成的后果?最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缺粮的穷人来说,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他们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只遭受大气变暖的坏处。如今,为了改变大气变暖的后果,他们还不得不挨饿。
 汽车、汽油、气候、乙醇、粮食、挨饿、战争。这样一个非循环的单向链条,捆绑住了多少为了大国利益而被迫接受国际分工的欠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链条的危机,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寻找新的东西加入进去,弥补薄弱的环节,他们才不管是否伤害到了别人的利益。其实,如果站得远一点,人们都应该问一声:为何不能从源头开始,从减少使用、减少需求开始?
一场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许还没有车祸多,为什么我们反对瘟疫,不反对汽车?因为,瘟疫几乎让所有人都赔钱,而汽车在杀人的时候,可以让某些人赚大钱。生产商和社会管理系统在增加各种安全系数,来减少死亡比例。最终,这种增加安全系数的成本,还是全都由消费者来承担。而且,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汽车的另一个负面作用又在显现,它开始与人类争夺粮食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几乎已经离不开汽车,就像是吸毒。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
小题1:下列对于“生物燃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燃料代替汽油,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生物燃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因此生物燃料的生产势必会增加粮食的消耗。
C.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和巴西,但美国的技术略逊于巴西。
D.生物燃料的生产造成了近年全球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汽车为代表的内燃机产品,因为存在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很大影响。
B.由于受到各界的批评,美国计划采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但这种做法并不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C.对于一些穷国和穷人来说,汽车工业的发展曾给他们带来了大气变暖的严重后果,而生物燃料的生产又可能使他们产生新的粮食问题。
D.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汽车,这种所谓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欠发达国家要想改变在国际分工中利益受害者的现状,除了寄望于发达国家做事从全球角度通盘考虑外,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力。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应当有很多,除了生物燃料,我们还可以开发其他新能源。
C.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它警醒人们,我们所热衷的现代文明也可能潜伏着许多隐患。
D.汽车与人类争夺口粮,就有可能造成贫穷饥饿,甚至带来战争,所以限制汽车的生产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7年

1.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词中所描绘的图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