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1-16 12:47: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朝济而夕设版焉
B.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令将军与臣有邵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距关,勿内诸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涅①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涅臂以戒姑:暂且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新政沮:阻止
D.蔡京宫僚之旧以:凭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交趾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百姓大多逃匿,后有千余人被捉回,徐绩为他们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州时,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神宗正史》久未编成,徐绩认为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其主张和建议得到皇帝肯定。
D.徐绩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他回乡看望亲人时,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皇帝没有同意蔡京的说法。
小题4:将下列的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②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小题5:文中说,徐绩鄙视、厌恶舒亶和蔡京的为人,所以当舒亶举荐他做御史时他拒绝不回应皇帝下令
让他与蔡京共同校订史书时,他坚决不与蔡京共事。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徐绩
这一做法的认识。(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夺:改变。
小题2:
试题分析:②指徐绩体恤民情。⑤仅仅是陈述徐绩与何执中共事。
小题3:
试题分析:“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错,不是蔡京反对,而是有人以此进谏。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每:常常。少:稍稍。节:气节。②为……所:表被动。大用:重用。时:当时。惜:对……感到惋惜。
小题5: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徐绩这一做法”的含义,即“爱憎分明”。这种态度当然是可取的,但徐绩因为厌恶一个人,就不愿与这个人共事这种行为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评价徐绩的这一做法时,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破旧
B.女觉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葬鱼骨于海岸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乃是履弃之于道旁②作《师说》贻之
C.①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降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①命左右履之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大意可知,发:打开。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乃”,前者为“于是,就”;后者为“竟然”;B“以”,前者为介词“把”;后者为连词“来”;C“而”,均为连词表修饰;D“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副词,表祈使语气。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A后一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表述不正确,洞人哀怜母女,并没有“以示追悔”。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两个“衣”,前者为动词穿,后者为名词衣服、“袖”名词做动词、肆、阙、博学、知。
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抚养,后母对她不好,不是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就是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长得很快,几乎每天都能看出变化来,很快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这只鱼在叶限过去的时候,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然后又让她到很远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等她走后,穿上叶限的旧衣,拿了把锋利的快刀,慢慢走到池塘边上,低声呼唤,那鱼浮了上来,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吃的人都说从未尝过这么好吃鲜美的鱼肉,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带着吃的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悲伤地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别哭了,你的鱼被你母亲砍死吃掉了,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好,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跟着去了。后母的女儿在节上看见了,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姊姊。"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从节上回去,看见叶限正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了。
吴姓的这个洞在海边,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八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买的人认为是奇异的东西,献给了国王。国王让左右下人穿上去试试,都没有穿得合适的。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也没有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国王认为鞋子是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得来的,于是抓到卖鞋的那位洞人,拷打他,终究不知道鞋子的来历。后来了解到是在洞里过节的时候捡到的,就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找到能够穿这只鞋子的妇女,马上抓捕上报。很快就在后母家里找到了。陀汗王让家里的人挨个穿上试,只有叶限穿得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国王见了,认为是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里的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宝玉,得到无数珠宝。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和那些求来的珠宝一起埋到了海边,打算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起用。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决定动用珠宝,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草木凋落伤害)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
B.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漠)画图(曾经)识春风面。
C.(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艰难苦恨(极为怨恨。苦,极)繁霜鬓,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游:游玩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谬: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做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参考答案:1.C
2.D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