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是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小题1:以下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 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小题2:以下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
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小题1: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4分)
(1)文中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
答:???????????????????????????????????????????????????????????????????
(2)“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小题3:
综合全文,分析张丙的性格特征。(6分)
小题4:作者以“五九”为题有何用意?(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来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建立在印别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它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落差。
西班牙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种之一,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掌拯它的发音技巧,更不用说用流利自如的西班牙语进行交流了。也许我们倒不如去领略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它将轻声吟唱与激情的舞蹈、将吉他的弹奏与热烈的击掌融为一体,舞蹈者在表演时那种自由舒展热情奔放的舞姿,以及在即兴的表演中释放出的畅快淋漓的狂喜,无不显示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这一生动直观的文化形态,在文字语言中是很难得到尽情传达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果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淘汰。
视觉语言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比文字语言更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视觉传播领域同样面临种种困境。在令人眼花燎乱的视觉表达语境中,我们已经很难建立一种像古人那样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意义认同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识别系统。这其中除了不同文化自身的认同差异外,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们依赖视觉符号表达我们的各种诉求,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在古人看来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我们今天反倒欠缺一种既深刻而又准确的视觉共通语。
我们中国的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作为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仍处于缺席状态。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在每个领域都刻意寻找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之物,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被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的历史生成过程。最起码,我们要在人们行走的“精神航线”和“文化公路”上设置“路标”,才能使人们知道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相互认同不同的文化。
B.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有所改变,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我们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也许就不会被由视觉符号所覆盖的时代淘汰。
D.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影像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它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
B.今天虽然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但是有些国家的某些学院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门语种,所以用西班牙语交流不如欣赏西班牙艺术更利于文化传播。
D.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没有重视,不仅因为依赖视觉符号表达各种诉求,更是因为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或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均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
B.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比西班牙语更能表现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可见在当今时代,视觉语言比文字语言地位更优先。
C.在古代,人们拥有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
D.我们作为国家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现今仍处于缺席状态,需要我们主动建构,以期找到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重进罗马”的精神
巴?金
①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后,许多人怀着恐惧与不安离开了上海。当时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给我,绝望地倾诉留在孤岛[注]的青年的苦闷。我想起了圣徒彼得的故事。
②据说罗马的尼罗王屠杀基督教徒的时候,斗兽场里充满了女人的哀号,烈火烧焦了绑在木桩上的传教者的身体,耶稣的门徒老彼得听从了信徒们的劝告,秘密地离开了罗马城。彼得在路上忽然看见了耶稣基督的影子。他跪下去呐呐地问道:“主啊,你往哪里去?”他听见了耶稣的回答:“你抛弃了我的百姓,所以我到罗马去,让他们把我再一次钉在十字架上。”彼得感动地站起来。他拄着拐杖往回头的路走去。他重进了罗马城。在那里他终于给人逮住,钉死在十字架上。
③绰号“黄铜胡子”的尼罗王虽然用了火与剑,用了铁钉和猛兽,也不能摧毁这种“重进罗马”的精神。像这样的故事正是孤岛上的中国人应当牢牢记住的。
④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在这里感到苦闷呢?固然在这里到处都听得见“到内地去”的呼声,而且也有不少年轻人冒危险、忍辛苦离开了孤岛。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无法展翅远飞,不得不留在这里痛苦呻吟。
⑤不用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呼吸自由的空气,我们没有理由干涉他们。对那些有翅膀的,就让他们远走高飞,我也无法阻止。但是对于羽毛残缺或者羽毛尚未丰满的,我应该劝他们不要在悲叹中消磨光阴,因为他们并非真如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比别的人更不幸,而且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肩上还有与别人的同样重大的任务。固然,可以使人呼吸自由空气的内地是我们的地方,但是被视作黑暗地狱的孤岛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土地!一直到今天孤岛还不曾被魔手捏在掌心里,未必就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放弃?自由并不应当被视作天赐的东西。自由是有代价的。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者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托玛期·潘恩说得好:“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参加过北美合众国独立战争的潘恩是比谁都更了解自由的意义的。
⑥唯其失去自由,更需要人为它夺回自由。唯其黑暗,更需要人为它带来光明。只要孤岛不曾被中国人完全放弃,它终有得着自由、见到光明的一天。孤岛比中国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工作的人,而且在这里做工作比在别处更多困难,这里的工作者应当具有更大的勇气、镇静、机智和毅力。工作的种类很多,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减于在前线作战。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孤岛上的工作?我们平日责备失地的将士,那么轮到我们来“守土”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看轻我们的职责?撇开独岛的历史不说,难道这四五百万中国人居住的所在就是一块不毛的瘠土?谁能说匆匆奔赴内地寻求自由,就比在重重包围中沉默地冒险工作更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反之,“重进罗马”的精神倒是建立新中国的基石。这是一句实话。我们在失地中已经见到了不少的这种精神的火花。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⑦因此住在孤岛上的人,尤其是青年,应当因为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而兴奋、振作,不要再陷入苦闷的泥淖中去。
1938年7月19日在汕头
(选自《无题》)
注:“孤岛”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的上海租界,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小题1:第④段中“这里”指的是????????????。(1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彼得的故事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5分)
小题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
(2)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小题4:第⑥段中加点的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分条回答。(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
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
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小题1: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各个历史阶段喧嚣文化的表现及作者对此的态度(6分)
答:????????????????????????????????????????????????????????????????????
小题2:请分别解释“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在文本中的涵义。(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