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懂你 ①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和信,有几分意外。因为我春节刚从老家回来,父亲也从未写信给我。
②匆忙展开信笺:“小振,春节让你带的干酸菜、腊肠、咸肉你怎么忘了带上呢?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还没改,看你以后怎么办呀?一个人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近来从电视上得知北方沙尘暴厉害,我和你妈十分担心……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有时间往家里多写信。”信虽不长,却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③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高考的第一天,我以为父亲会送我去考场,可是他只说了一句:“我有事先走了,考好点儿。”就走了。当时我委屈极了:为什么别的父亲都送自己的孩子去,他就不能?!
④结果高考我落榜了。百无聊赖中,我选择了南下打工。然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很不情愿地告诉父亲时,得到的却不是安慰和鼓励,他尖刻的语言,把我仅剩的一点自尊也击得粉碎,伤痛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⑤出门那天,我还是特别希望家人来送我,可是不仅他没送,家人都没来送行。我知道,这肯定是父亲的阻挠。我对父亲的怨又多了一分。
⑥转眼工作好几年了,父亲也退休多年,可时间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憎恨。直到这次回家,母亲说出事情的真相,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小振,你这样做太伤你父亲的心了。过去他是做过伤害你的事,可都是为了你好--怕你在家总有优越感。他不是怕你不能成材,担心的是你不能成人!于是有意激励你奋发图强。为此我不知道和他吵过多少次。你走那天,他不让我们送你,可又担心你承受不了,好几天坐卧不安,闷着头抽了十几盒烟。你现在每封写给我的信他比我看得还仔细,这次知道你要回家过年,早早地准备好了许多你喜欢吃的于酸菜、腊肠、咸肉。上次为了晒腊肠,踩着凳子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星期……”
⑦这次春节回家,父亲满以为我会多住几天,然而我却只有七天假。我走的时候,父亲把晾在竹竿上的干酸菜、腊肠、咸肉取下来帮我装了好几袋,说是以后一个人在外很难吃到老家的东西了。最后我嫌行李多不方便,心想这些东西超市或许也有卖的,于是走的时候就偷偷地拿掉了。
⑧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可我却恨了父亲这么多年,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应该。其实,父亲一直是爱我的,只是方式特殊罢了。
⑨铺好纸,提起笔,我提笔写下——
⑩敬爱的爸爸、妈妈……
1.本文向我们叙述了怎样的事?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写“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可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请举两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8自然段说“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难道这些干酸菜、腊肠、咸肉就是父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文作者向我们讲述了逐渐理解父亲的全过程,是以感情为线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交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殊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依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大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1、在第四段的空格里埴写诗人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__________,这样写得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行文中为什么要引用许多有关江南风物人情的诗文、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陆游/辛弃疾
2、曲水清流/与“水性江南”的题旨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4分)
小题2: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5分)
小题3: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引起读者兴趣,引出报道的对象蒋方舟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关羽拒绝与孙权联姻后发生了什么?请简述关羽拒绝联姻后的故事。
(2)《子夜》中有这样的描写:“酱紫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声音洪亮而清晰”“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即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这些人物描写指的是谁?《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
参考答案:⑴关羽拒绝与孙权联姻,孙权大怒,派吕蒙白衣渡江,占领了荆州、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简答题,且要求从两道题中任选其一来答题。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哪一个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从而选择这一相关的题目来解答。答这类题首先要了解是什么故事情节,然后回想这些故事情节的前因后果。在具体叙述时要注意过程交待要清晰具体,条理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2008年,沃维克教授宣布,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生物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一只具有鼠脑的机器人。不过,目前这个鼠脑机器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它是科学家探索高级生化机器人的一个重要进展。
②什么是生化机器人?就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机器人,它们具有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生化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了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人脑机器人”。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恐怕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要让人类拥有机器肢体,首先得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
③美国科学家曾经成功在一位半身不遂的男性患者大脑中植入一块电脑芯片,患者可以把自己的神经信号传递给电脑芯片,再由电脑芯片发射信号来支配机械假肢或身体附近的电器。目前,植入电脑芯片的残疾患者已经可以自主操作电脑,能发送电子邮件,甚至还可以玩电脑游戏。
④研究人员希望,残疾患者在芯片的帮助下可以直接用大脑控制假肢。虽然现在就已经出现了可以部分控制的假肢,不过尚不能对假肢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控制。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所有的生物组织一样,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
⑤科学家希望能控制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过程。他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把2个或者2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用生物学的方法连接起来,这样一来,2个细胞就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假如科学家们能够让细胞之间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交流,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研究人员的远大目标是将多个细胞联结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这样就可以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具备人类大脑的机器人。
⑥除了研究人脑机器人外,一些研究人员还热衷于研究一种机器大脑、人类身体的“肉身机器人”。目前,不少机器人实验室已经能够在外形上让机器人和人类一致。不过,这些机器人只是包裹了一层仿真的人造皮肤,皮肤下面还完全是电子设备,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
⑦日本研究人员则希望利用基因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打造出真正的肉身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全身上下都和真人一样,皮肤具有人类的触感和温度,体腔内完全是人类的内脏。除了头部的一块电脑芯片外,肉身机器人其他的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造骨骼、肌肉、皮肤等器官。其全身上下都布满了神经系统,它们的行动是由头部的芯片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的。除了上述特点外,肉身机器人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接受并理解人们的命令。
⑧目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皮肤、人造肝、人造肾、人造胰、人造骨等人体器官都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这些人造器官是制造肉身机器人的重要基础。尽管如此,制造肉身机器人还要面对其他一些障碍。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把这些人造器官整合起来,怎样让这些器官和电脑芯片正常地进行信息交换。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2期)小题1:对“生化机器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生化机器人就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机器人,他们结合了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
B.生化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一类是具有机器人大脑和人类肉身的机器人。
C.只要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就能制造出具有人脑 特质的生化机器人。
D.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除了头部有一块电脑芯片外,其他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造骨骼、肌肉、皮肤等器官。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曾经成功在一位半身不遂的男性患者大脑中植入一块电脑芯片,目前这位患者可以直接用大脑控制假肢,自主操作电脑。
B.因为人类大脑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所以现在即使借助电脑芯片也不能对假肢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控制。
C.要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生化机器人,需要将多个细胞联结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
D.把各个人造器官整合起来,并让它们和电脑芯片正常地进行信息交换是目前制造肉身机器人最大的难题。
小题3:根据全文意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的大脑和所有的生物组织一样,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所以,就算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也无法制造出来。
B.如果机器人全身上下都和真人一样,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那么,到了生化机器人时代,人和机器人的界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C.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能制造出具备人类大脑的机器人,由此可知,人类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就能变成现实。
D.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器官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由此可知,人脑机器人和肉身机器人的制造条件已全部成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是讲制造人脑机器人遇到的难题,而且第二段是说“要让人类拥有机器肢体,首先得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
小题2:A项问题是未然变成已然。第四段“研究人员希望,残疾患者在芯片的帮助下可以直接用大脑控制假肢。
小题3:A ,根据原文,此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2段说“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恐怕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C,能制造出“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不一定“就能”使“人类永生不死”。依据不足,推断显得牵强。 D,条件不充分,因此结论不可靠。相关信息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