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6 13:27: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个小题)(5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贾谊《过秦论》)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既见复关,??????????????????。尔卜尔筮,??????????????????。(《诗经》)
相顾无言,?????????????????。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苏轼《江城子》)



2、语言运用题  (4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材料一(右表):十年(2003年-2012年)武汉商品住宅房价走势情况一览表(—2013-03-27 08:59搜房网)
<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年份
房价(元/平)

2003
2226.52

2004
2463

2005
2986

2006
3622.2

2007
4685.32

2008
5780.5

2009
5714.05

2010
6646.62

2011
7579.93

2012
8500

?
材料二:《2013春季职场才情报告》显示江城白领平均月收入3245元。尽管大多数年轻人工作多年,但薪水的涨幅总是赶不上房价攀升的步伐,买房的梦想总是被高昂的房价击得粉碎,只能到处租房住。
①请据材料一写出一条能反映十年武汉商品住宅房价走势情况的结论,不超过15字。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政府部门写一条建议,不超过30字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运用题  【题文】请仿照划线语句,另写两个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他翻译出来。书法家可以从剑的飞舞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骨来宣泄情感           ,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5、语言运用题  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它对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
③用脂评的话说,就是“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
④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⑤《红楼梦》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