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七)
2017-01-16 13:47: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石头城????????????????????????金陵图
刘禹锡??????????????????????韦?庄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江雨靡靡江草齐,六朝①如梦鸟空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无情最是台城②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②台城:在南京玄武湖边,亦称禁城。此诗在《全唐诗》中作《台城》。
1对上面两首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的前两句是说青山依旧环绕着过去的都城,江涛拍击着这座空荡荡的城市后,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回去。
B.第一首的后两句是说淮水东边曾普照过昔日繁华石头城的月亮,现在,如同过去一样,深夜就从城墙的垛子上转过来。
C.第二首的前两句是说江面上细雨绵密地飘洒着,两岸绵延着整齐的芳草,只有鸟雀的啼鸣不禁让人想起六朝昔日的繁华。
D.第二首的后两句是说台城的杨柳最是无情,任凭时光流逝、人事更替,依旧年年吐绿,朦胧如烟般地笼罩着十里长堤。
2对上述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均为怀古叹今之作,诗人以点代面,借物寄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形象描写,抒发了对社会盛衰变化的感慨。
B.艺术上,两首诗均采用借景取喻、托古抒情的手法,或写山水明月,或写啼鸟柳烟,从侧面揭示出昔盛今衰、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
C.《石头城》以景写情动静相宜。全诗由城外之景到城内之景,以山水明月依旧反衬六朝繁华荣贵之消失,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金陵图》采用今昔对比手法,以自然景物依旧比照人事兴衰,表达诗人吊古伤今、由衷叹惋的感慨之情,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
舒亶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注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注〕诮:简直,全然。
(1)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景?请简要说明。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本词作者赏花“却不带花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陶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陶诗中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两句好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10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2分)
小题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